职场不再学英语|020 给英语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投资品、娱乐品和保健品(5)


英语作为一个长期投资,在做好宏观、中观层面的操作后,最后能否按照自己的策划和预测带来复利,还是取决于整个战略规划的末端,也就是微观层面如何运作。

很多职场人在制定英语学习策略后,刚开始的时候雄心勃勃,但是过不了多久就难以为继,有始无终,结果前功尽弃。

这些人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没有做好微观层面的分析和设计,导致用一些战术层面的技巧训练来代替。这样走着走着,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训练和煎熬中,忘了英语的目标和初衷是什么,也忘了英语系统的工具属性,结果就把英语的语言技巧训练当作英语的全部目标。



其实,我们说微观层面的分析和设计,这仍然是从英语的战略视角切入,还不是英语的战术运用。

既然是从战略视角切入,那么微观层面的运作就必须体现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也就是说,微观层面是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运作的末端,是整个战略价值的落脚点。

英语系统的工具属性决定我们在微观层面设计时,必须体现“使用价值”,就是说一切的任务设计就是一个“用“字,一切为了“实战”而“学”,而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为了分数而“学”。



我当年的英语策略还是比较混乱的,就像只无头苍蝇,哪里有时间就往哪里钻,不仅让我忙碌得焦头烂额,整日焦虑不断,而且造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后来,这种状况实在持续不下去了,我这才回到职场英语的本质上来,一切为了实战!

我设计了两类场景,一类是切入职场或者实战需要的“真实场景”,这是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另一类就是结合自己发展方向设计的“虚拟场景”,这类场景主要是用于对英语能力的喂养和维护,也有点类似画大饼,或者说是未雨绸缪,临事不惧。



在“真实场景“设计方面,就是结合工作岗位以及社会关系,找到可以真枪实弹干上一场的英语场景。这种“真实场景”还是要看机缘巧合,一旦遇见,就要好好把握。

当年,有两个大场景让我彻底转变了职场英语的修炼方式和价值认识。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随领导出访部分欧洲国家,担任这个访问团的口译员和联络员。

像我身居一个与英语毫无关联的岗位,能够随团担任这么一次重要的外事出访译员,当然十分意外,但也是情理之中,这是因为我把握住了两点。

第一点是这次出访需要形成有一定深度和推动工作的分析报告,而我的本职就是笔杆子工作,所以这是优势。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第二点。这是因为工作以后我一直没有放弃英语,仍然在创造机会使用英语,同时,还在同事和领导那儿打造英语IP,尽管有些不伦不类,毕竟我们的工作与英语毫无瓜葛,但我还是在职场中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的英语运用场景,一旦机遇降临,肯定非我莫属。

所以,那次能够随团出访担任译员,还是与平时针对英语应用的场景设计分不开。

第二个大场景是,当时出版社的老同学,还有读研时候的英语老师联系到我,与我对接翻译出版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既有文学类的,也有大学生双语阅读类的,还有像摄影这类的专业作品。(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