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讀書筆札丨莊子 外篇 在宥 (一)

《莊子·在宥》篇,在宥意爲:任物自在,任由自得。此篇主旨在於提出任由天下自然發展,任由人生命的自然真實情態展現,無爲而治,如此,天下太平。

此篇分五章。第一章闡述尊重生命的自然真實情態,勿強加矯飾;治理天下最好的辦法是順任自然發展。

分小點釋讀:

1.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

聽聞任天下自然發展,未聽聞要管治天下。任天下自然發展,恐天下人放縱了本性;任由所得,恐天下人改變了天賦。

2.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

天下人不放縱本性,不改變天賦,哪裏用得着治理天下?從前堯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然去放縱自己的本性,這是不安寧的狀態;

3.桀之治天下 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 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身勞神疲,苦了本性,這是不愉快的狀態。不安寧與不愉快,都不是人應有的自然常態。不合於自然常態而可以長久存在,天下沒有。

4.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

人過度歡欣,會損陽氣;過度憤怒,會損陰氣。陰陽並損,四季則不順至,寒暑不調和,這反而傷了身體。

5.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 ,中道不成章。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後有盜跖、曾、史之行。

使人喜怒失常,居無定所,思慮漂浮,做事半途而廢。於是天下人開始矯僞乖戾,之後出現盜跖、曾參、史鰌等行爲。

6.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爲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因此,用盡天下之力不足以賞善舉,用盡天下之力不足以懲惡跡。故,天下雖大卻不足以賞善罰惡。

自夏、商、週三代以來,始終將賞善罰惡作爲當政急務,哪有閒暇去安頓人生命的自然真實情態。

7.而且說明邪,是淫於色也;說聰邪,是淫於聲也;說仁邪,是亂於德也;說義邪,是悖於理也;說禮邪,是相於技也;

而且,喜好明,是沉溺於色彩;喜好聰,是沉溺於聲樂;喜好仁,是擾亂人的自然真實情態;喜好義,是違反事物的常理;喜好禮,是助長繁瑣的交際;

8.說樂邪,是相於淫也;說聖邪,是相於藝也;說知邪,是相於疵也。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喜好樂,是助長了沉溺;喜好聖智,是助長了技巧;喜好知,是助長了流弊。天下人如若安頓生命的自然真實情態,這八種作法可有可無。

9.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 乃始臠卷狌囊而亂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 之。甚矣,天下之惑也!

天下人如若不安頓生命的自然真實情態,這八種作法,就會擾攘紛爭以亂天下,而天下人竟尊崇它,迷惑至如此地步。

10.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齊戒以言之,跪坐以進之,鼓歌以餘儛之。吾若是何哉!

這種種現象豈止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人們更是虔誠地談論,恭敬地勸導,歡欣地讚美。對此,我無可奈何。

11.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爲。無爲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

所以,君子迫不得已治理天下,最好的辦法是順任自然發展,無爲而治,之後才能安頓天下人生命的自然真實情態。

12.故貴以身於爲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於爲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因此,以尊重生命的態度去爲天下,纔可以將天下託付他;以珍愛生命的態度去爲天下,纔可以將天下寄予他。

13.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爲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故,君子如能不放縱本性,不顯耀聰明,靜居悠閒而活力無限,沉穩緘言而感人深切,心神活動皆順乎自然,從容無爲而萬物聚積。又何必需要治理天下?

備註:此篇整理於️二0二一年 七月讀書筆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