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 | 書法作品賞析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生於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七顆松村莊,詩人、書畫家。早年學工筆人物畫、書法,30歲前其書法得力於唐;後師從黃賓虹。他以王羲之爲宗,懷素爲體,自成圓轉深雅、蒼勁連綿的風格,擅山水畫,工詩文。曾任中國書協名譽理事、江蘇書協名譽主席。先生尤擅草書,被稱爲“當代草聖”,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林散之著有詩集《江上詩存》,書法集有《中日友誼詩》《林散之書法選集》《許瑤詩論懷素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李白草書歌行》等。

      在老妻病逝後,林散之悲慟萬分,導致雙耳失聰。時隔幾年,他在烏江洗澡時不慎跌入開水池,全身燙傷,手臂、右手致殘,五指粘並,幸被搶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能執筆。他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終於能用三個手指握筆揮毫,因自號“半殘老人”。林散之對生活、對藝術的樂觀仍一如既往。

      晚年,他對筆鋒的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八面用鋒,正、側、偏、方、圓、虛、實、順、逆、散諸鋒並用,甚至可以說無鋒不用,特別是他巧妙地糅進了一些山水畫中的“皴法”意趣,微妙地拓展了筆法的表現力,既新又古,這種近於乾擦的散鋒,是他衰年變法的成功之處,加上使用長鋒羊毫,創作出渾樸蒼茫、酣暢淋漓、老辣紛披的大草。林散之謀求諸家草法的融合,尤其是將懷素與王鐸兩家草法加以變通。他對王鐸草書有深刻的認識。王鐸草書承繼二王、懷素,併合以米芾筆法,精熟至極,奇巧至極,真可謂無以復加,走其老路,恐難以再創新境。於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加以變長法。其以隸意入草,涵溶於筆墨之間,無一生硬之跡,非深識其書者,難以看破。他以深厚的漢隸功力來改造王鐸草法,返熟爲生,以拙破巧,從而造就了屬於自己的林散之草書——林體。他的草書瘦勁挺撥、疏密恰當、奇正相生,墨色淋漓。

      林散之用筆極其講究,主張“留、圓、平、重、雅”,因其涵養深厚,故筆下雅韻欲流,他在草書中努力實踐這些理念,把他們出神入化地熔於書法創作之中。有人說林散之書法如太極拳,這可能是最恰當的比喻。他曾說過:“力量凝蓄於溫潤之中”;“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書法用筆難在剛柔相濟,但剛和柔在林散之筆下達到了比較完美的融合。其中鋒行筆,線條如鋼絲一般,能從紙面上立起來,挺拔而彈性十足,正是古人所說的“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而林散之書法線條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其用筆的“活”。

      林散之將濃墨、淡墨、焦墨、枯墨、潤墨、渴墨、宿墨等繪畫諸墨法,成功地運用於書法創作。他更善於用枯筆,往往在墨竭鋒散之後,還能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寫出時隱時現、若斷還連的筆畫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