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庭教育的碎碎念

昨天晚飯後,因爲布赫的某個舉動,我爸又說我慣孩子了。

先說說我家,我們家對家庭教育的態度和觀點是分成兩派的。姥姥和姥爺是一夥兒的,他們的主要理念是:要權威式養育。解釋下來應該是,孩子要聽話懂事,不能違抗父母之命。

我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能太慣孩子了,不能他說啥就是啥”。他也認爲:孩子在家裏必須要有怕的人,什麼事得經過大人允許了孩子纔可以做。

我和布赫爸爸是一個理念,即:給孩子愛和自由。一般情況下,對布赫提出的要求我們都會滿足他,並且經常誇獎他,鼓勵他。

在這個家裏,我們兩代人都秉持着各自的理念,並且對自己的理念確信無疑。

昨天我爸說起我慣孩子的話,我選擇了沉默。

其實有很多時候,我是很想和他們“溝通”的,我特別想把自己在書中看到的學到的那些育兒知識傳遞給他們,可每次在我向他們“灌輸”思想的時候,我總是會遭遇他們各種形式和強度的質疑和牴觸。

後來,我就看各類溝通類的書,我期望自己能夠掌握某個溝通技巧,然後說服他們改變他們腦中的認識,接受我在書中看到的理念。

我的這種願望很強烈,因爲在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大量的育兒知識中,我深知我父母那種養育方式給我帶來的巨大影響,我真的太害怕這種方式再給我的孩子帶來傷害,那種看不見,卻令人痛苦的傷害。

但是,經過幾次嘗試,我發現這樣的溝通效果甚微,而且每次,我都會因他們的不接受和不改變,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和無助感。

慢慢的,我放棄溝通了,不僅很少和他們談論自己的看法,而且每次在他們發表如何教育孩子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會生出無奈。一邊在心裏否定他們,一邊又擔心布赫會因此受到影響。

其實我是認同“不能啥事都聽他的”這句話的!但是我也認爲,在聽不聽這件事上,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標準的。我和父母的意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爲我們的標準不同呀。

我們需要具體確認一下這個事,到底是真的不能做?還是隻是父母自己認爲的不能做。

有些父母認爲孩子喫飯時不能幹別的,但這件事不是所有家庭都不允許啊。有些父母認爲孩子不能在家裏光屁股,但是也有很多家庭是允許孩子這樣的啊?有些父母認爲在先喫飯和先買玩具這件事上,要先喫飯,孩子說先買玩具這件事是無理取鬧的,但是這兩件事哪個先哪個後,真的有對和錯之分嗎?有些父母認爲孩子寫作業時家長一定要在一旁陪着,必須要養成回家就寫作業的習慣。但是,真的是所有家庭都認爲這是應該的嗎?難道那些學霸,那些有作爲的人,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嗎?………

我們認爲這樣的教條主義,只是一個空泛的“大道理”。管教孩子這件事,一定要進入到具體的事件當中。

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某一天,家裏有親戚過生日,所有人都準備好了要去參加生日,孩子卻說他不想去,想待在家裏。這時,作爲父母的你怎麼辦?

你認爲孩子不去不行,還是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意願,想第三個解決辦法,或者乾脆就陪孩子待在家裏?

這就是兩種理念在具體的事件上的對峙。

家長希望孩子能參加親戚的生日宴,希望孩子能和自己保持一致,這沒問題,但是,往往家長把這種希望,變成了規矩,變成了應該和必須,一旦孩子提出不同意見,他們就認定這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就會用家長的權威,說教或是強制孩子去。否則這就是“溺愛”,孩子就會被慣壞。

真的是這樣嗎?

不去參加親戚的生日宴,選擇陪孩子待在家裏,真的會把孩子慣壞嗎?

爲什麼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不可以呢?爲什麼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決定呢?爲什麼孩子必須要參加這個生日宴呢?

我們都有被迫做某些事的經歷,那種感覺不好,因爲被迫那一刻,我們就已經失去自己選擇的權利,也失去做這件事的樂趣了。如果別人要求你陪他做某件事,你卻十分不情願,這時,作爲成年人的我們是可以選擇自己做主,自己決定的,我們可以爲自己找很多理由拒絕對方,對方也並不會因此評價你不懂事,不聽話。爲什麼孩子不能這樣做呢?

爲什麼孩子就必須要同意而且服從這樣的安排呢?難道只是因爲他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不用在意他的想法和感受了嗎?

很多時候,父母認爲孩子需要教育和管制的事情,其實只是因爲孩子沒有滿足家長的意願而已。他們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然後再把這個過程稱之爲“教育”。

這算是什麼教育呢?教育了孩子什麼美好的品質呢?

親戚過生日,我當然希望孩子能和我一起去祝壽,我會提前和他解釋清楚我們爲什麼要去,但是如果孩子依舊說他不想去,那我一定要問一下孩子不想去的原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是不是有什麼他不喜歡的人和事,或者單純的,孩子就是想待在家裏做自己想做的事。這都沒關係,我們要先聽孩子的感受!

然後再根據孩子的理由,想其他的能夠折中的辦法,宗旨就是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如果孩子說想在家裏看書,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能不能把書帶着去,如果孩子是身體不舒服,我們要確定一下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孩子說想在家裏玩遊戲,我們也可以商量一下,可不可以帶着手機去,或是回來再玩。如果孩子是討厭某個人,我們要不要知道孩子討厭他的原因呢?孩子不想去,一定有他不去的理由,我們不是要把原因和理由撇到一邊不管,而是要在原因上找解決辦法。哪怕,孩子給不出任何理由,就是單純的想呆在家裏,那我們能不能和親戚解釋一下,就陪着孩子在家呢?

如果父母做不到這一點,那我們真的是要思考一下:這個時候,我們和孩子的對峙,甚至是強制,到底是爲了表達什麼呢?父母爲什麼不能妥協?是因爲親戚要求我們必須去嗎?是因爲擔心親戚生氣嗎?是認爲自己不去就會得罪親戚嗎?還是潛意識裏覺得,孩子的感受沒有親戚的感受重要?

也許父母們計較的也並不是孩子到底去不去這件事本身,而是孩子有沒有按父母的意志執行。

我們要相信,一個被尊重和理解的孩子,他是不會無緣無故的做無理取鬧的事情的,他們是能夠在父母的尊重和民主中,理解父母的!如果孩子在這樣的事情中表現的很固執,那不是因爲他被慣壞了,而是他被強迫慣了,他要反抗,他不想再被這樣強迫,他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想改變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的教育理念,真的不容易。這不僅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認知高度,還需要父母本身具備愛的能力,更需要父母自身的覺醒。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是需要學習的。很多家長爲了孩子,死都願意,卻不願意爲孩子去讀書去學習去改變,遇到孩子的成長問題,他們或是怨天尤人,或是推卸責任。這樣不行的。

孩子就是祖國的未來,家長肩上的責任重大啊!

我想,我得繼續用我學到的知識,去影響我的父母,去影響身邊的人,我要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並且開始自身的學習和成長。

持續前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