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人,你知道是誰嗎?

      提起“攘外必先安內”,人們一下子就會想起蔣介石。當日本人入侵中國的時候,蔣介石不思抵抗,置幾萬萬同胞的苦難於不顧,命令東北軍三十萬人撤入關內,去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而將東北三省拱手讓與日本。“兄弟鬩於強,外禦其侮。”面臨外族入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蔣介石倒行逆施,搞什麼“攘外必先安內”,引發了全國人民的激烈反對,並最終導致了西安事變的發生,國內形成了統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以後,蔣氏厥心不改,積極反共,消極抗日,一方面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還包藏禍心,配合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的掃蕩,對我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其結果如何?讀者諸君盡皆知之。


      蔣介石所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極端錯誤的。可是,諸君也許不知,“攘外必先安內”作爲一項政策措施,並非蔣氏的發明。在中國古代春秋時期的晉國,有一位大臣士燮,曾有過類似的提法。士燮因其封地在範,死後諡號“文子”,爲示尊敬,後人稱曰“範文子”。

      範文子所處的時代,晉楚爭霸。鄭國本是小國,夾在大國之間,處境艱難。楚強則依楚,晉強則依晉。鄢陵之戰前,鄭國倒向楚國。晉厲公不甘心,出師伐鄭。鄭國遂向楚國乞援,楚國亦派出大軍馳救。當時晉國上層,多數大臣主張開戰,只有士燮不同意。士燮認爲,當時晉國國內大臣爭權不睦,君臣之間亦不和諧。國有內憂,不宜對外用兵。只有君臣輯睦,方可對外謀取霸權。並且,士燮還認爲,目前晉楚之戰即使晉勝了亦不好事,晉國的內亂將會提前到來。

      攘外必先安內,這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對於晉國來說,無疑是一項正確的政策建議,但在當時卻沒被採納。就連士燮的兒子士丐也主張開戰,反對他爹的建議,氣得士燮拿着手杖追着兒子打:“國之大事,童子何知!”

      後來的歷史發展,正如士燮所說的,晉國勝了,國內的各種矛盾突顯,特別是羣臣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據“國語”記載,鄢陵之戰後,晉國大夫郤至去向周天子獻捷,自伐己功,以爲非彼則晉不能勝;並且郤至還向周天子和王公大臣流露出欲主政晉國的想法。這樣就直接觸及了中軍將欒書的利益。於是欒書借厲公之手鏟除了“三郤”,接着又與中行偃聯手,殺死了晉厲公。這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弒君事件。假如當初晉厲公採納了士燮的建議,歷史的發展也許不是後來的樣子。

      另據史書記載,鄢陵之戰後,範文子以爲難必作矣,恐禍及焉,乃召其宗、祝,爲之乞死,不久而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