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了个什么?

前段时间有一部热门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你看了吗?我是趁着最近有时间才在狂刷的。刷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原来深入了解历史,对自己确实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至少更加了解了那些位素不相识但在历史课本上曾见过的蔡元培先生、陈独秀先生、李大钊先生等等。他们的光辉是他们仍被世人所铭记的原因。

其中,让我初看最有感触的一段便是蔡元培先生就职北大校长时的讲话,他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须知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他剖析了大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真实状态,说出学生考试结束后书籍束之高阁的真实面目,令无数学生观众直呼:这蔡校长难道也在21世纪的校园中安装了跨时空的摄像头吗?

看到这一段,猛然发现,原来即使时光变迁,我们跟当时的学生也是有相似之处,蔡校长的这番话不仅点醒了当初的学子,更是点醒了当代学生要反思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翻翻看蔡校长的这段深刻的发言哦。)

很多学生千辛万苦历经高考,却不知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未来的去向大多是听从家人的安排,跟随朋友的选择,很少有人能很坚定地说出:我就是为了成为……而奋斗!我就是奔着……大学而去!是这样吗?反正我是,高考后的我,其实不止高考,整个高中阶段我过得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我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唯一支撑着我努力下去的只有一句话:努力总会让自己比之前的自己进步一些,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这句话很有劲,但很虚,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让我看见未来可能存在的闪光点。后来,高考发挥正常,我压线进入了第一志愿的学校。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个跟我很不一样的小例子。大学有一个舍友,她并不像我一样是铆足了劲去学习,高三的时候她还逃过课,跟着妈妈去国外旅游,去看国内名校,自己填报志愿,自己选大学,报专业。我们听完都惊掉了双眼。为什么能这样?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不一样的眼界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视野、目光及目标。

之前在刷综艺的时候看见过一个清华博士生,他本硕博连读,分属三个专业,参加过校园歌手大赛,精通英语等,但居然在一档综艺节目上说不出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高晓松立即评论他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在这问他们该找什么样的工作!高晓松对他很失望,质问他是否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其实像他一样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不知道自己读大学可以干什么。就像蔡公说的混沌过日子,没有进行学术研究,没有实践经历,不知道大学毕业后考公?考研?就业还是继续当爸妈的宝?

其实有赖于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很多自媒体博主的短视频等中都能得到回复或解答,我看过很多有关“上大学前必须知道的n件事”、“大学期间最后悔的n件事”之类的短视频,你们也刷到过吧?这些视频其实看看也无妨,都是大家的经历,要懂得辨识,毕竟人生而不同,但有些确实是可以参考借鉴的。

你说应当怎样评论应试教育呢?大学期间,我也曾被老师说:这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上灵活度不够。说白了,就是说我们死读书,读死书。十几年的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可不就是这样嘛?大学里难道还可以不看成绩,只看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社会实践水平吗?没有的。但是,大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是,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拥有可支配的时间和发展空间。

荒度大学这短暂的三、四年吗?绝对不可以!

大学里,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可以参加喜欢的社团培养自己的特长或兴趣爱好、各种能力等等。我的建议是多参加比赛,各种类型的比赛。很多人会说,说嘛呢?参加比赛不就为了拿个奖嘛!诶,此言差矣,为了拿奖?这认识就浅了一些,比赛可以分为学术类型的比赛,也有商业类型的比赛。参加多个学术类型的比赛,你可以深入研究某个领域,了解自己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做学术研究?做哪方面的学术研究?尽早了解如何写论文;参加商业类型的比赛,可以了解某个行业,思考如何设计、推广产品,做商业要做啥子?自己适不适合、喜不喜欢投身商业竞争市场?多了解这些,尽早了解自己,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做,因何而做,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何乐而不为呢?

话说回来,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学学子的学习和奋斗目标是为传播新思潮、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拼搏和奋斗。当代大学生呢?学习不仅为了自己,还要向高晓松质问清华博士生一般思考,我们的努力和奋斗是否能为提供给我们如何好条件的社会奉献些什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还记得今年建党100周年庆典上青年们掷地有声的宣言吗?“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大学读了个什么?最终这句话要反过来问问自己。

而我很庆幸在大学期间懂得了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学会了更深入地自我思考,学会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