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攢夠失望,也不要帶着痛苦離開

我們總會對未知的東西心存好奇,但當輕易觸碰之後發現它/他/她並非自己所想,我們又會怎樣?有些人瀟灑離開,有些人執着於時間可改變一切,有些人卻選擇消失在彼此的世界裏。

就像《在另一種生命中》作者寫道“我們熱衷於研究卻害怕發現。”

01

我曾經非常渴望能夠遇上一個人,和他一起共度美好的大學時光,但當我發現我的每一次勇敢後的我眼中閃現的並非喜悅,而是發現他與我預期當中的差距。

我曾遇到過一個男生,初次共事他令我感覺到兩人相處的舒適感以及可靠感,或許是男生的辦事能力令我感受到與之前接觸過的男生有大相徑庭之處,我對他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

等不到他聯繫我,我主動加了他的微信,每次由我挑起話題後,男生都挺能聊天,他的言語也讓我對他擁有充分的期待,但卻遲遲不見他有某種實際性的行動。互聯網時代給所有人制造了一個虛擬的空間,但我並不喜歡這種感覺,因爲即使短暫地共事過,但單從網絡上的言語中我感受不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某天我約他出來,在短短的相處中我發現男生具備較強的聊天能力,但性格跟我預期的相差太大,年輕人總是太過於浮躁。(雖然我們年齡只差了兩三個月)

我相信沒有女生不喜歡被別人關注的感覺,但在他身上這種感覺我有所欠缺。也許就像他說的那般他比較羞澀,也許就像他說的那般沒有多少女生跟他聊過。但每次告別時他的目視遠方說再見,灑然轉身離開卻總令我有某種落寞感。

後來他聯繫着我,而我卻發現自己在聊天的言語中不自覺地流露出某種客氣和疏離,而漸漸地我們少了聯絡,他的微信便只靜靜地躺在我的通訊錄中。

後來的我曾過問自己“你之後是否還會像之前一般勇敢無畏?”我想我會比之前更加猶豫。對於一個善於糾結的我來說,主動邁出第一步並不容易,之前的無結果甚至是失望的經歷會在某種程度上令我打響退堂鼓,但我相信該勇敢的時候我仍然會勇敢,只不過會遲疑一些,該離開的時候我仍會瀟灑離開,只不過會果斷一些。

02

“媽媽,是我讓你失望,但我對你傷透了心”

今天在刷短視頻的時候,我看到了令人心碎的一幕,一個初中男孩在被母親當着老師和其他同學的面前扇巴掌教訓離開後,在教學樓的走廊上翻牆一躍而下。

男孩痛哭着翻牆躍下的一幕僅僅只有幾秒且毫不猶豫。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擁有着屬於自己的自尊心,擁有着屬於自己的驕傲,青少年輕視自己生命的背後透露出的是令他們極度痛苦的家庭關係。

都說家是一個人可以依賴和依賴的港灣,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在外面不管可以多麼堅強,在看到家人的一瞬間可以完全卸下防備,可以卸下僞裝享受家人給予的安全和幸福感。可複雜和扭曲的家庭關係卻令可被依賴的港灣千瘡百孔,令所有的依賴和依靠消失殆盡之後,敢問若非有超越親情的情誼,何足以令人對世界有依戀感和安全感?

男孩毫無猶豫地帶着痛苦一躍而下帶給父母的將會是一輩子的苦痛和創傷。但我想問的是,如此多發的類似事件難道不足以引起社會對家庭關係的反思和對青少年思想方面的教育嗎?

若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尊重,與孩子建立更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否也不用再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能與父母勾肩暢聊,彼此交心呢?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孩子在尚未形成成熟的心智前他們考慮的東西會更爲簡單,他們對自身擁有的東西會更爲注重,成年人也好面子,也愛逞強,尚未成熟的孩子更是如此,爲什麼社會會吝嗇那幾年的時間給予孩子充足的空間去成長呢?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幼稚,好強,逐漸成熟到看透一切的時期,我們當初所期望和追求的後來者也一樣,不妄加強求是對孩子成長有益的幫助。

03

郭敬明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講述的是愈加受到關注的“校園暴力”事件。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且敢於發聲,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狀況。

小說的女主人公易遙,自從父親離世後,她與母親相依爲命,母親靠着非正當手段掙錢,卻也常常數落她、嫌棄她。

家境貧困的她被同學們冷落,因母親不願出錢買新校服而備受同學們嫌棄,因意外染上性病而被同學們指點、詬病……學校內幾乎沒有幾個人願意接近她,後來還遭受勢利同學的欺凌。

唾沫星子能淹死人,備受詬病和被母親嫌棄的易遙最後跑到江邊,風中她控訴着江堤邊看她熱鬧的同學們的一切,他們不懂得他們認爲不起眼的耳語,故意的小欺負累加在易遙身上能變得多麼強大,甚至毀掉了一個人內心的信仰和對美好的期盼。

易遙冷眼掃了那些冷冰冰的人後轉身狂奔跳入江中,江堤旁的人有的震驚,有的腿軟,有的倒胃狂吐,這可以理解爲他們正視到自己的之前做法的問題所在嗎?這可以理解爲他們已經反省到自己之前的行爲有多麼令人作嘔嗎?

人心總是複雜,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沒有人可以爲自己的無意卻非善良的行爲負起重大責任,當你在後悔,在自責某種行爲的時候請不要猶豫給自己一個道歉的機會,至少還別人內心世界一處小小的安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