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了個什麼?

前段時間有一部熱門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你看了嗎?我是趁着最近有時間纔在狂刷的。刷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原來深入瞭解歷史,對自己確實有一定的啓迪作用,至少更加了解了那些位素不相識但在歷史課本上曾見過的蔡元培先生、陳獨秀先生、李大釗先生等等。他們的光輝是他們仍被世人所銘記的原因。

其中,讓我初看最有感觸的一段便是蔡元培先生就職北大校長時的講話,他說“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須知宗旨,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之者也”,他剖析了大學生考前臨時抱佛腳的真實狀態,說出學生考試結束後書籍束之高閣的真實面目,令無數學生觀衆直呼:這蔡校長難道也在21世紀的校園中安裝了跨時空的攝像頭嗎?

看到這一段,猛然發現,原來即使時光變遷,我們跟當時的學生也是有相似之處,蔡校長的這番話不僅點醒了當初的學子,更是點醒了當代學生要反思進入大學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翻翻看蔡校長的這段深刻的發言哦。)

很多學生千辛萬苦歷經高考,卻不知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未來的去向大多是聽從家人的安排,跟隨朋友的選擇,很少有人能很堅定地說出:我就是爲了成爲……而奮鬥!我就是奔着……大學而去!是這樣嗎?反正我是,高考後的我,其實不止高考,整個高中階段我過得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我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唯一支撐着我努力下去的只有一句話:努力總會讓自己比之前的自己進步一些,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這句話很有勁,但很虛,因爲沒有明確的目標讓我看見未來可能存在的閃光點。後來,高考發揮正常,我壓線進入了第一志願的學校。

說到這裏,我想說一個跟我很不一樣的小例子。大學有一個舍友,她並不像我一樣是鉚足了勁去學習,高三的時候她還逃過課,跟着媽媽去國外旅遊,去看國內名校,自己填報志願,自己選大學,報專業。我們聽完都驚掉了雙眼。爲什麼能這樣?不一樣的家庭教育,不一樣的眼界讓她擁有了不一樣的視野、目光及目標。

之前在刷綜藝的時候看見過一個清華博士生,他本碩博連讀,分屬三個專業,參加過校園歌手大賽,精通英語等,但居然在一檔綜藝節目上說不出自己畢業後何去何從。高曉松立即評論他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在這問他們該找什麼樣的工作!高曉松對他很失望,質問他是否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其實像他一樣的大學生並不在少數,不知道自己讀大學可以幹什麼。就像蔡公說的混沌過日子,沒有進行學術研究,沒有實踐經歷,不知道大學畢業後考公?考研?就業還是繼續當爸媽的寶?

其實有賴於自媒體時代的發展,這些問題在很多自媒體博主的短視頻等中都能得到回覆或解答,我看過很多有關“上大學前必須知道的n件事”、“大學期間最後悔的n件事”之類的短視頻,你們也刷到過吧?這些視頻其實看看也無妨,都是大家的經歷,要懂得辨識,畢竟人生而不同,但有些確實是可以參考借鑑的。

你說應當怎樣評論應試教育呢?大學期間,我也曾被老師說:這就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思想上靈活度不夠。說白了,就是說我們死讀書,讀死書。十幾年的成績決定一切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可不就是這樣嘛?大學裏難道還可以不看成績,只看大學生的學術研究水平和社會實踐水平嗎?沒有的。但是,大學給我們最大的好處是,自由。我們可以自由地擁有可支配的時間和發展空間。

荒度大學這短暫的三、四年嗎?絕對不可以!

大學裏,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選修課,可以參加喜歡的社團培養自己的特長或興趣愛好、各種能力等等。我的建議是多參加比賽,各種類型的比賽。很多人會說,說嘛呢?參加比賽不就爲了拿個獎嘛!誒,此言差矣,爲了拿獎?這認識就淺了一些,比賽可以分爲學術類型的比賽,也有商業類型的比賽。參加多個學術類型的比賽,你可以深入研究某個領域,瞭解自己適不適合、喜不喜歡做學術研究?做哪方面的學術研究?儘早瞭解如何寫論文;參加商業類型的比賽,可以瞭解某個行業,思考如何設計、推廣產品,做商業要做啥子?自己適不適合、喜不喜歡投身商業競爭市場?多瞭解這些,儘早瞭解自己,明白自己爲什麼而做,因何而做,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何樂而不爲呢?

話說回來,新文化運動時期,大學學子的學習和奮鬥目標是爲傳播新思潮、爲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拼搏和奮鬥。當代大學生呢?學習不僅爲了自己,還要向高曉松質問清華博士生一般思考,我們的努力和奮鬥是否能爲提供給我們如何好條件的社會奉獻些什麼?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還記得今年建黨100週年慶典上青年們擲地有聲的宣言嗎?“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大學讀了個什麼?最終這句話要反過來問問自己。

而我很慶幸在大學期間懂得了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學會了更深入地自我思考,學會了更好地瞭解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