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乞食詩”小析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道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船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此“乞食詩”讀了之後令人十分難忘。

說得是自己一家人餓得實在無法忍受,只得出門去乞討,但是能去哪兒爲好呢? 總不能空手回來啊。於是,他走啊,走啊,走到了一家門前,舉手叩門,等到主人來了,他卻欲說還休,難以啓齒。這是詩的前四句,描述了飢餓者淒涼的身影,艱難的腳步,困窘的情態和詩人複雜的心理,就像一幅人物畫歷歷在目,又像一幕情景劇,觸動我們的心靈。不是被飢寒所迫,音容何至於此?而當主人知道不速之客的來意後,給予了熱情的款待。此時,我們再來看詩人的面貌,他竟欣然忘懷,談笑諧謔,傾杯賦詩,胸懷變得異常坦蕩了。

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詩人在告別的時候,真誠感謝主人的恩惠。他想起當年韓信受洗衣老婦一飯之恩的舊事,而以自己又無韓信之才,因而深感愧疚,自個兒表示將在陰間、來世相報人家。對此,宋朝大詞人蘇東坡曾這樣數落前輩:“淵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謝主人,此大類丐者口頰也,哀哉!哀哉!”(《津建松書》卷一)。

一般欣賞者在哀嘆之餘,或許就會閉上書頁,且儘快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如果真的只是這樣,那不是淵明的想法。我想,詩人是想通過這首詩的寫作,讓更多人明白“貧窮不可怕,飢餓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和飢餓可能會改變一個人長期堅守的東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