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在路上3|千万别考公务员(3)



接着上篇的话题,我们针对父母逼考下的考生,给出些案例,看看他们怎样和我互动,在我的劝退下,他们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案例1】小韩是大四的理工生,自小到大都是在父母事无巨细的包办中长大的。他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经过长达一年的备考过程后,父母却一只电话过来,叫他考公务员。他也没有反对,相反感觉人生有了方向似的,努力准备着公务员考试。

小韩的情况,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个叫魏元盛的大学生。当年这个魏元盛的高考成绩可以匹配绝大多数的985大学。当时他的志向是学医,但是父母却包办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所学专业并非己愿,他在迷茫混沌中度过了大学四年。毕业后,魏元盛回到家乡考公务员,笔试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但是面试的表现十分糟糕,最终错失“铁饭碗”。

如今他已过而立之年,勉强在老家的一个电子厂,干着月薪3000元的流水线质检。从令人羡慕的985名校高材生,无奈成为电子厂流水线工人,他的命运令人唏嘘。

魏元盛遭遇的背后,体现的逻辑是,被父母包办的成长,只是迎合了父母一时的高兴,但你缺失的永远是自己的成长,这种“孝顺”总有一天是要还的。



我把魏元盛的故事讲述给小韩,接着问道,“你为了考研都已经准备了一年,就这么放弃了,甘心吗?”

他道,“没有什么啦,虽然准备了一年,但也不一定能考得上。”

“那你能肯定考得上公务员吗?”

他摇摇头,低声不语。

“父母的想法这么重要吗?"

他答道,“当然啦,父母总不会错的,他们都是为我好,所以我也不想让他们失望。”

我继续问,“那么,你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吧?”

他不语,但还是点了点头。

“如果这一次考不上怎么办?”

他犹豫了半晌,答道,“继续考吧,直到考上为止。“



我知道这类孩子是典型的乖乖宝,不会杵劣父母的态度,总是按照父母希望的样子好好活着,如果父母要求他们考公务员,那么他们会拼命努力,不会让父母失望伤心。现在对小韩而言,就是“不孝有三,不考公为大”。

当然,我不赞成父母逼迫孩子考公,更不会赞成孩子为了展示“孝顺”而违背自己的意愿考给父母看。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公务员的。如果一旦考不上,考公对这类孩子来说就是一条不归路。

我认识一个学生,自己被父母劝导公考,考了三年都没考上,如今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他几乎哪里有公务员考试就去哪里考,中间虽然进过几次面试,但都失败了,如今仍然在拼搏着。

这个学生当时和家里说好,考不上就去找工作。但是,经过一年的时间备考,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不甘心,又有些愧疚,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下,又接着考,接着失败,越来越不甘心,越来越觉得对不起父母。

他告诉我,现在年龄大了,但是仍然一事无成,朋友也没有,整天待在家里就是备考这一件事。当初为了考公,没有任何求职经历,什么后路都没有,不考公怎么办?



我担心眼前的小韩会重蹈这个学生的覆辙,因为乖宝宝型的学生,平时比较努力,智商普遍是高的,公考中的笔试成绩不会很差,但是他们很少参与社交,不善交际,不懂人心,所以往往很难通过面试这一关。

前面的高材生魏元盛在公务员考试中,笔试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但是仍然在面试中栽了个大跟头,过不了这一关,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当然,这类学生针对面试做些强化训练,会有可能顺利过关的,但这也因人而异,谁又能百分百担保呢。

我把这些想法都告诉了小韩,随后叹息了一声,“父母的意见应该尊重,你也应该认真考虑,但是他们的意见不是唯一的选择,你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已经准备了一年的考研。”

我顿了顿,见他的脸色微微变了变,接着说道,“所以,你在做最后决定的时候,最好把父母的意见和你自己的想法综合起来考虑,看看哪一边胜算更大,哪一边更让自己心安理得。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父母的意见只是一个参考,最后对决定负责的还是你自己。”

我把“更大的胜算”和“更让自己心安理得”这两条原则强调了三遍,让他自己去权衡,这点任何人也是代替不了的。

接着,我话锋一转,抛出了最后底牌:制定B方案,既可攻,亦可退。

(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