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思路篇”

《教育彩雲片片》系列  第078篇

人一生的成長,經歷穿越物性(18歲前)、穿越異性(48歲前)、活出命性等三個階段。其中,活出命性、活在命中、活向使命是目的,穿越物性和異性是前提,物性和異性,都是爲命性服務的。這就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準繩。

12-18歲,孩子要認知異性,活出自己的主體性和創發性,對孩子的教育,也要轉向由社會資源承擔。作爲奠基孩子終身的家庭教育,有着特定的使命和價值,特別的規律和方法。

一、意義

1、3歲之前,延伸到6歲,是孩子情商、膽商、智商和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期,是叛逆的根因和人生的根基所在。

2、6-12歲,是孩子荷爾蒙和自我意識萌發,行爲叛逆,要求主權,渴望理解、尊重、認可和鼓勵,穿越物性、認知異性和青春期性教育的關鍵期,限制了孩子的終身命運。不能順利穿越漫長的異性階段,孩子還會回落到物性(慾望)階段。

3、12-18歲,是孩子建立、完善、維護自我,異性間相互瞭解和適應,追求創新性、體驗性、自主性和發展性,穿越青春期叛逆的關鍵期,制約着孩子的人格品質、人際關係、終身發展和命運。

二、原理

1、生命組成:基因組、遺傳鏈、自洽點

基因組屬於民族特色,遺傳鏈屬於家族特質,自洽點屬於個人特性,基因組、遺傳鏈需由自洽點調用。家庭教育,關鍵在於孩子自洽點的呵護和培育。

自洽點包括自我調適性(7歲前完成)和自我創發性(12歲前完成)兩個方面,表現爲調整性、適應性、創新性和發展性等四項內容,正常情況下,80%的孩子先天就能達到。否則,就是因爲後天的教育存在漏洞。

2、自我調適性形成:吸收性心智

即孩子自然、完全、不加辨別的吸收外界信息,包括聲音、圖像、顏色、氣味及其變化等,形成自己的細胞本能,無需意識參與,並自然表現出來。從2歲開始,孩子的意識開始參與對外界信息的辨別,但依然是吸收性和無意識爲主,直至6歲。6歲之後,孩子的感知和行爲才逐步轉變爲意識調控。

所以,在6歲之前,孩子身邊出現的人、事、物、文化信息等,將構成孩子的道德和智慧基礎,尤其要避免負面信息出現在孩子身邊,從而保障孩子得到自然的道德和智慧滋養。

3、自我創發性培養:主動保障

即有意識、有目的、積極主動的保護孩子的獨立性、互補性、驗證性和自由性,保障孩子的創新性和發展性。獨立性、互補性、驗證性和自由性,是人人共有且固有的生命規律,尤其是12歲之前,一旦受到破壞,生命就會畸形,影響人生的命運和品質。

獨立性,是指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責任心,不要包辦代替。互補性,是指個人只是生命系統的一個片段,結構和功能不完備,需要吸收或借鑑昔未、長幼、異性、他人的特質,從而得以圓滿、發展和延續。驗證性,是指每個孩子都想通過親身體驗,使自己的想法得到驗證,否則就會遺憾,影響未來生活。自由性,是指孩子創歡、創新、代泄和自我驗證的生命本能,影響孩子的活力和靈性。

所以,在18歲之前,保障孩子的自由、快樂和自然發展尤爲重要,要爲孩子提供足夠的自然環境、物質條件、兒童玩伴和發展平臺,並做好正確的引導。學業成績則在其次。

4、父母與孩子遺傳素質的相似性

父母與孩子在遺傳鏈及整個生態系統之中,是最近似的個體,具有共同的長處、短處及特質,且孩子的生命品質,往往高於父母的生命品質。所以,除了健康、安全和習慣保障外,父母無從指導孩子的人生模式和發展,尤其是思想觀念,應交由孩子自我調整或貴人相助。否則,就會引起孩子叛逆,適得其反。

5、遺傳鏈(家族傳承)的生態規則

一是延、生命延續:保養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的天職、首責和主責,包括健康、安全和生活習慣等。二是傳、家族傳承: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的“範本”,是身教的首席導師,包括做人品格、精神成長等。三是展、超越和發展:父母是孩子成長和發展的資源調配者,包括玩伴、導師、平臺、環境、條件等。

三、原則

1、身教原則。家長首先做到,保障合道的作息、飲食、活動和學習習慣,保障中正、主動、自強,避免說教。

2、自主原則。從思想、意識直至行爲,儘量由孩子主動、自主達成,人人不平等,命命卻平等,忌包辦代替。

3、滿命原則。圍繞生命發展,促進生命圓滿,一切爲生命成長和升級服務,合理利用物質性條件和人際關係。

4、客觀原則。一切服從生命真相、生命規律、生命常識、自然之道,劃轉慾望和感知,避免五俗五雅誘導。

5、中介原則。站在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事物、現狀與成長、過去與未來等中間媒介的位置上,保障協舉。

四、方法

比如德養、樂養、作養、託養、祖孫互贖、玩伴互補、閱人無數、高人指路、體驗感悟、演繹自主等等,德、樂、作、託是基礎。

活在物質世界,就要學會活減法,活出豪氣、道氣或妙氣。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