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思路篇”

《教育彩云片片》系列  第078篇

人一生的成长,经历穿越物性(18岁前)、穿越异性(48岁前)、活出命性等三个阶段。其中,活出命性、活在命中、活向使命是目的,穿越物性和异性是前提,物性和异性,都是为命性服务的。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准绳。

12-18岁,孩子要认知异性,活出自己的主体性和创发性,对孩子的教育,也要转向由社会资源承担。作为奠基孩子终身的家庭教育,有着特定的使命和价值,特别的规律和方法。

一、意义

1、3岁之前,延伸到6岁,是孩子情商、胆商、智商和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是叛逆的根因和人生的根基所在。

2、6-12岁,是孩子荷尔蒙和自我意识萌发,行为叛逆,要求主权,渴望理解、尊重、认可和鼓励,穿越物性、认知异性和青春期性教育的关键期,限制了孩子的终身命运。不能顺利穿越漫长的异性阶段,孩子还会回落到物性(欲望)阶段。

3、12-18岁,是孩子建立、完善、维护自我,异性间相互了解和适应,追求创新性、体验性、自主性和发展性,穿越青春期叛逆的关键期,制约着孩子的人格品质、人际关系、终身发展和命运。

二、原理

1、生命组成:基因组、遗传链、自洽点

基因组属于民族特色,遗传链属于家族特质,自洽点属于个人特性,基因组、遗传链需由自洽点调用。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孩子自洽点的呵护和培育。

自洽点包括自我调适性(7岁前完成)和自我创发性(12岁前完成)两个方面,表现为调整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等四项内容,正常情况下,80%的孩子先天就能达到。否则,就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存在漏洞。

2、自我调适性形成:吸收性心智

即孩子自然、完全、不加辨别的吸收外界信息,包括声音、图像、颜色、气味及其变化等,形成自己的细胞本能,无需意识参与,并自然表现出来。从2岁开始,孩子的意识开始参与对外界信息的辨别,但依然是吸收性和无意识为主,直至6岁。6岁之后,孩子的感知和行为才逐步转变为意识调控。

所以,在6岁之前,孩子身边出现的人、事、物、文化信息等,将构成孩子的道德和智慧基础,尤其要避免负面信息出现在孩子身边,从而保障孩子得到自然的道德和智慧滋养。

3、自我创发性培养:主动保障

即有意识、有目的、积极主动的保护孩子的独立性、互补性、验证性和自由性,保障孩子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独立性、互补性、验证性和自由性,是人人共有且固有的生命规律,尤其是12岁之前,一旦受到破坏,生命就会畸形,影响人生的命运和品质。

独立性,是指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不要包办代替。互补性,是指个人只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片段,结构和功能不完备,需要吸收或借鉴昔未、长幼、异性、他人的特质,从而得以圆满、发展和延续。验证性,是指每个孩子都想通过亲身体验,使自己的想法得到验证,否则就会遗憾,影响未来生活。自由性,是指孩子创欢、创新、代泄和自我验证的生命本能,影响孩子的活力和灵性。

所以,在18岁之前,保障孩子的自由、快乐和自然发展尤为重要,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儿童玩伴和发展平台,并做好正确的引导。学业成绩则在其次。

4、父母与孩子遗传素质的相似性

父母与孩子在遗传链及整个生态系统之中,是最近似的个体,具有共同的长处、短处及特质,且孩子的生命品质,往往高于父母的生命品质。所以,除了健康、安全和习惯保障外,父母无从指导孩子的人生模式和发展,尤其是思想观念,应交由孩子自我调整或贵人相助。否则,就会引起孩子叛逆,适得其反。

5、遗传链(家族传承)的生态规则

一是延、生命延续:保养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的天职、首责和主责,包括健康、安全和生活习惯等。二是传、家族传承: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的“范本”,是身教的首席导师,包括做人品格、精神成长等。三是展、超越和发展:父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资源调配者,包括玩伴、导师、平台、环境、条件等。

三、原则

1、身教原则。家长首先做到,保障合道的作息、饮食、活动和学习习惯,保障中正、主动、自强,避免说教。

2、自主原则。从思想、意识直至行为,尽量由孩子主动、自主达成,人人不平等,命命却平等,忌包办代替。

3、满命原则。围绕生命发展,促进生命圆满,一切为生命成长和升级服务,合理利用物质性条件和人际关系。

4、客观原则。一切服从生命真相、生命规律、生命常识、自然之道,划转欲望和感知,避免五俗五雅诱导。

5、中介原则。站在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事物、现状与成长、过去与未来等中间媒介的位置上,保障协举。

四、方法

比如德养、乐养、作养、托养、祖孙互赎、玩伴互补、阅人无数、高人指路、体验感悟、演绎自主等等,德、乐、作、托是基础。

活在物质世界,就要学会活减法,活出豪气、道气或妙气。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