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日常观察项目指南

说起阅历与洞察,本以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东西就会自动自发的提升。后来发现还是我天真了,除了年级和体重是可以轻易涨上来之外,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没啥东西是会自己出现的。所有的获得都需经历一段痛苦的成长期,就好像是虫蛹蜕变成蝶。

所以说,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

道理是懂了的,怎么把懂了的道理拆分成可实现的目标,并按部就班的去实现呢?

《人类日常观察项目指南》这个东西就出现在我脑海中,怎么拆分日常,不断推翻日常,所有的理所应当都是异乎寻常。想用这样的角度来重构日常,用这样近乎病态的视角来看日常的话,是不是会变得更加有趣些呢?

因为,其实,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日常步骤,并不是生活的必须,而是我们社会化以后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我们比起是个人,更像个被物化的东西。这时候,就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动画片,讲的就是一个人人被物化的社会,我们出去工作,也不过是成为他人生活场景、工作场景中的一个物体,而我们的生活、工作场景中的那些看似冰冷的东西,其实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扮演的。

但是,没看明白,以为在隐喻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物化,现在看来,这个解读似乎没有问题,但过于表面化了。

是什么让我们物化他人,物化自我?

在工业生活中,我们是否有办法能找到一个让生活回归生活本质的办法呢?

或许,这才是动画想让我们去思考的,而不是停留在题干本身——是呀,被物化了,几乎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但我们对此的感受呢?我们的解决办法呢?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呢?

而不是一声叹息之后,归于虚无。

这也许就是我未来对待日常的态度,不再只是停留在题干本身。而是,拆分题干,深入去提出问题,深入去思考问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们增长阅历的一种办法,但对于目前我这颗懒惰而愚钝的大脑来讲,算是一次复健和热身吧。

希望经历一段时间的锻炼、思考而沉淀之后,它能在生活、工作、阅读中,帮我找到更好的答案,而目前的我,只能暂时提出这样中二而略显好笑的提案了。

但,还有一个问题。

观察方向,对各种社会、新闻、经济啥都不感冒,最近连小说都少读了。我是不是已经逐渐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了呢?或者,可以从门槛最低的社会事件开始入手。比如,我目前最感兴趣的“林生斌事件”?

但又真的不想凑这种热闹?

而且,也说不清楚事情。

对了,这也是第二个问题——说清楚事情。

小说和日记,总有一个是要上的。

怎么让描写更加生动有趣?!

这又是另外一个课题了,越写,发现问题越多。然后就又陷入焦虑和不想动的死循环!

哎!太麻烦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