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筆記 | 關於如何持續保持創作欲的思考

  最近,在拆解張愛玲的文字。

  因爲,想着“遇事不決,就靠拆解”嘛。作爲一個妄想以文字爲生的人,對文字的接觸若是僅停留在淺嘗輒止,怕是很難在文字方面有所進步的。這樣想着,就把手頭的書都統了統,開始了精讀計劃。

  然後,在閱讀中便發現,凡是動人的文字,大約都是源自熱愛的。

  因着這份熱愛,他們會去深究、挖掘一些事物深層次的東西,所以,總能言之有物,因爲,這份熱愛,他們對這些東西的見解也不會僅是停留在膚淺的表層,而是能有自己的思考與總結,有自己的洞察與觀點,而已,在表達的時候,總是言之有物的。

  也是因着這份熱愛,我們在他們的文字中,總能感受到誠摯而熱烈的情感。或許,透過文字的表達,這份文字的真誠會有幾分失真,但即使僅剩50%的真誠,總能感染到情感細膩,共情能力強一些的讀者,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的。

  由此,我們大概能知道的,語言、文字都只是表達的一種載體。而,所有的表達欲都源自情感,或是熱烈的愛,或者誠摯的情,或是露骨而又隱晦的慾望……

  總歸應當一種東西,在我們的靈魂中躁動不安,引導我們去折騰,去探索,去尋找答案,才能構成所有表達欲的根源。所以,當一個人喪失了表達欲的時候,她基本已經離以文字爲生又遠了一步。

  但若是,她們心中還存在着某種一定要達成的慾望時——比如,一定想要以文字爲生,那這種慾望則將引導他們去找到靈魂中的那點不安分,那種折騰勁兒,那種想要創造,想要破壞,想要書寫與表達的衝動。

  除了這種類似於玄學的“感覺與衝動”之外,以下幾個生活習慣,能幫我們留住我們的表達欲:

  1.向生活提出問題:

  日常生活中,很多我們習以爲常的現象,而常常這些約定俗成的社會現狀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是公平的, 也不一定是值得提倡的……所謂的寫作者的獨立思想,大概就是向習以爲常的社會現場發出質疑,提出疑問,然後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結論的過程。

  因爲,其實生活是很平淡的,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寫作素材,來自於我們對這個世界本質的探察與洞悉,因而,不斷地向自己,向世界發問,是我們持續創作的重要素材庫之一。

  2、培養對生活的熱愛: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人生,人生大概是什麼樣,其實也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雖然說不上全面,但也可見一斑。三十歲以後,隨着生活、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如何持續保持創作的熱情,這個命題更像是如何保持生活的熱情。

  這種所謂的生活熱情,更多的源自於對生活的好奇,對人的好奇,讓我們不斷的轉換自己的視角,去發現生活中不同的美好,這樣,我們的筆下才有可能具有生命力的故事與感染力的文字。

  怎麼樣才能培養對生活的熱愛呢?

  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喜歡把它理解成不斷學習的熱情,學習新的技能,學習新的學科……不一定是當代社會中的“內卷”、“雞血”,而是基於一種好奇,對生命中事物不斷探索的熱情與激情,這個探索過程中的思考與理解,會成爲我們創作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素材庫。

  3、閱讀

  廣度閱讀與深度思考。

  我們常常覺得書讀了很多,但記住的很少。

  私以爲,讀書,或許不是爲了記住什麼,而是爲了思考什麼?在與作者的對話、辯論、碰撞過程中,產生自己的思考,使我們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有了許多同行者、對話人,他們是巨人的肩膀,也是同行的夥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