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讀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

讀張愛玲的《公寓生活記趣》。

在張愛玲文章裏的趣,是一種生活的情趣,不止是向內的,對於自身生活的折騰,而搗鼓出來的意趣;更有向外看到衆生羣像的興致盎然。對於,很多文藝青年來講,他們更多的是忙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鮮少關注外面的世界,因而,他們的文字句讀間,有時美則美矣,而缺少生活的煙火氣。

而,張愛玲的文章裏頭,能從公寓的熱水管道中,看見失業人士的怒火;也能跳開梅雨季節斑斑點點的水痕與黴跡子,從高樓處望見瀟瀟而搖曳的夜。

古人的詩意是於枕間聽松濤、海嘯,而她卻難忘香港山上,冷嘯風中的那點電車韻味。這是她的經歷際遇帶給她的思緒,就像她在這個片段的最後,如是說道:“城裏人的思想,背景是條紋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條子便是行駛的電車——平均的,勻淨的,聲響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識裏去。”

之前,讀文章,總想着去模仿行文,模仿斷句,我想,讀文章、寫文章最難的大抵是意趣。

行文簡潔明快,使人輕易讀懂是簡單,需要時間的沉澱,不斷的磨練就可以的。但,意趣則是走過的路,品嚐過的菜,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所有的一切生活經歷,在文字中,凝鍊構成一種獨特的腔調,它讓我們能從平平的文字中讀到一個鮮活二而立的靈魂,它對這個世界有一派自稱邏輯體系的自洽,是所思,所想,是所見,所聞……

就像在張愛玲的文中,電車是城裏人的思緒,自顧自地流淌,而這些流淌的思緒中,也全非空白的、懸空的,有市井的人生百態——電車是嘈雜、叫囂歸家的孩童,而下班返家的售票員則會遇上曼聲兜售麪包的小販,再由着小販的叫賣聲進入《儂本癡情》的話本劇情中,看看女主人公用絲襪吊起走販夜宵的旖旎與煙火。

在大上海的花花世界中,每種職業階層都自帶着一種與生俱來的驕傲與傲慢,他們帶着拿腔作調的文雅,附和着不合時宜的風雅。無所謂多錯,只是在難以果腹的時代背景下,開電梯的竟也是瞧不起電車售票員的,這個現狀令人費解,隔着時間的厚度,我們或許也是能從當代人的職業鄙視鏈裏頭,窺見這個中邏輯關係的。

從職業選擇的觀念,到細緻講究的生活細節,到買豆漿時奶瓶的消失與出現,再到送發報紙的時機,我們足見張愛玲刻畫人物的功力,幾件小事將上海小市民的腔調與個性立住了——是市儈的,但也熱愛生活,而那個奶瓶更像是人性在善與惡邊緣的拉鋸戰,沒法說清楚,但也真實。

在這裏從報紙,再到門衛的承轉,像極了當代人拍小視頻的鏡頭調度手法——一鏡到底,無縫銜接,然後扯到了用人問題,再到公寓羣像,講到了家長裏短,總歸能給苦短人生帶來些許樂趣的,而所謂道德,大抵是玄之又玄的東西,一念之慈,頭頂便能生出圓光,這或許就是我們不徹底的道德觀吧。

人生百態,在記趣,也在思考,常常看,常常想,筆下的人物或許纔不會那麼僵直,蒼白吧。

最近,在讀沉思錄,裏面作者提到我們應當對所遇的每一個事物,給出具體的定義和具象的描述的,人生三觀、獨立思考的行程大概就是建立在我們細緻而具體的理解每一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事物的關係與概念了……

大概是這麼一句話,卻讓眼下的這些記錄變得很有意義——是記錄,也是思考。是沉澱當下,也是在蓄力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