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不务正业,不好好写作,去做文物解说员,还做出了成绩。

沈从文不务正业,不好好写作,去做文物解说员,还做出了成绩。

1949年,丁玲的新书出版了,巴金当上总编辑了,郭沫若满世界飞,当上代表了,而沈从文还在博物馆当个文物解说员。

说是解说员,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只是在库房贴贴标签而已。

旧日的好友无不为他难过惋惜,觉得他从此完全垮了。

而此时的沈从文,经历了抑郁、自杀,放弃写作,他就只打算做一名“及格”的解说员。 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气寒冷时,在北新桥的巷口买一个烤白薯暖手,乘坐电车到天安门。

如果还没开门,他就呆坐在台阶上,凝望着清冷的天空。晚上下班,时逢大雨,披个破麻袋小跑回家。

在一堆灰扑扑的文物中,他仿佛瞥见微弱的光芒,引领他继续往前走。只是这条路,依然崎岖。

不被待见,没有人教,能查阅的文献参考资料又很少,甚至无法辨别信息真伪…半路转行的他,只能选择看起来最笨拙最土的自学方法。

别的研究员坐在办公室里看书聊天,沈从文却成天呆在陈列室整理资料,在灰暗的库房里贴标签,捣鼓的都是专家最看不上的坛坛罐罐,花花朵朵。

一匹暗花绫子、一封手抄信、一块旧瓦片,都让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遇上组织文物清点检查,别人觉得是苦差事,他却视作难得的机会。有一次他被抽调参加北京八十几家古董店的文物整顿工作,过手的珍贵文物达八十万件之多。他负责报每一件文物名称、年代,到最后喉咙都喊哑了,却丝毫不觉得苦,反而非常兴奋,因为自己文物的综合知识库快速扩容了。

如果遇到展览,其他研究员只会选择高级别的出场。但沈从文无论大小,都自告奋勇去讲解,一边讲一边学,结合文献反复查证。

遇到寒冷的冬天,午门楼上呼呼吹着穿堂风,也不许烤火,他裹着厚厚的旧棉袄,冻得直哆嗦,却要坚持讲解一整天,直到天色渐暗,观众散去。

虽然又渴又累,但一旦介绍展品,他如同遇见自己的挚爱,瞬间两眼放光,声情并茂,旁征博引。

说到动情处,还会情不自禁赞叹:“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在历史博物馆十余年任职期间,他摸过的古玩数以万计,见过的丝绸上万匹,讲解过的游客超过三十万人次。

凭借在文物领域扎实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成为文物界的“活百科”,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有关文物的问题。

他后半生的心血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史的空白。

沈从文曾说:“一定要有人肯作螺丝钉, 从大处看, 从小处做, 用些较新方法, 做些探索工作, 辛苦寂寞一点也无妨。”

正是这句辛苦寂寞一点也无妨,成就了沈从文,也正是这样一句话,成就了无数牛人。溪入低谷,汇能蓄量,潜龙在渊,一飞冲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