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药性论浅说

#重返自然  道法自然之与中医药之个人习得……

夫天地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金石土虫鸟兽草木,莫不禀天地之一气以生。

一气者,金木水火土是也,风寒湿燥火热亦是也。盖人得天地之全耳,特物得一气之偏也。

其如是,则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宜以借药物一气之偏而纠之。

夫如是,法治则自然成矣:或汗而散之,或吐而出之,或泄而下之,或温之,或清之,或消之,或补之,或调而和之。

此其中,识药物之一气偏性,其为一难也!天地之间,万物杂然,其形繁杂,各有其态,而当今之分子原子等成分化学未出,放大镜显微镜扫描仪色谱仪辈皆未有,何以知之?


有神农氏出焉,察天观地,本阴阳及五运六气之机,定出形、色、气、味,尝百草以验之,施以众生,喻以众民。


及至厨圣伊尹,弘扬而尽显光大。取鼎调羹,极尽温凉寒热、酸苦甘辛咸之妙,更得君臣佐使调和之机,厨灶间尽得水火乾坤。


而后,医圣仲景出焉,辨之人事,遣方施药,甚验之。其用药,尽得神农与伊尹氏之妙,水火阴阳,形色气(温凉寒热平)味(酸苦甘辛咸),君臣佐使,调和而用之。

呜呼!后世之用药,渐离其本,形色气味之辨渐远!


天地之间,万物本天地之气生,物各有性,而其所以成此性者,皆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

不问所由生,不知其生境与习性,何以言其性?

盖秉阳之气而生者其性阳,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总视其生与成,可以为区别。

其如此,盖必究一物之始终,原其所生,与其形色气味之差分,而后能知其性矣!

原其所生,当为察药性之“地”因也!


药又有以其天时而成者,此为“天”因。

故凡论药,又当论其生之季与成之候,虽不尽拘于时,而亦有以时为治者。如夏枯草、夏至草、半夏、冬虫夏草,如款冬花,如麦冬、天冬、忍冬、冬青等,其性无不与其生或成之季候关联,得其天时之性。

原药物之所生,察其天时,得药物其性之大体也!


又药有用根、用芽、用苗、用茎、用枝、用叶、用花、用果、用种子者,有用首、用尾、用身者,又有用节、用刺、用皮、用心、用汁、用筋、用瓤者,或身为一物,但其用又不同,当详以辨之。


又,药物有其原性,又有人为炮制而改变者,如《雷公炮炙》则大成,自是又成一系,皆当察之!


如此,则药物非小事,其性显露于形、色、气、味之中,而造就于地、天、人三才之力。人其用之,当深入而细辨之!

此数者,自神农氏至于今,验及千年而屡效者,及至于时下进化变异之新冠亦效验之,盖自得天地之道,自成一体。

阴阳如日月,万物自明,则不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矣!


虽未有西方所谓科学之名,未有分子原子之说,未有显微镜放大镜扫描仪色谱仪,又何妨哉?!

所以然者,却并非言中医中药者囿于时代,故步自封也!


本文,老夏只在梳理特定时空条件下诞生之中药经验智慧要旨,其验证千年而不衰,有人以为经验之学,实更为实实在在之“循证医药学”。今日浅陋梳理,以帮助我及众多后学者追本溯源而修习之,参悟之,用验之。

至于“与时俱进”的事,亦应是在真正传承的基础上,再言创新的事。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21.8.1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