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0810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过程中,二者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与老师形成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预期结果。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以充分研究学情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学科教学设计。设计的问题和课堂的预设,都要围绕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组织学生的主题活动来展开。

师生的平等,还体现在教师与所有学生的关系的平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班级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完成这个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要太简单。太难,大多数学生都完不成,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习的广度;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很多学生都能够轻易的回答,那么学习的广度是实现了,但学习的深度就没有了。

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句话非常清晰的明确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要组织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以恰当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合作学习,经过探究和讨论,达到或接近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是不可以插手其中的。因为老师的参与,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话学生获得的知识中就掺杂了教师的主观臆断,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什么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这样的课堂应该说是有缺憾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