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与不自律,差着整个人生

【1】

自律是对自己的负责。

前一段时间,有记者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看到一位穿着朴素的年轻人,手里拎着一袋馒头,胳膊下夹着一瓶矿泉水。

然而,年轻人说出来的话却让人震惊。

他说:“我是北京大学数学系2010级本科生,2014级研究生,现在是北大的老师。”

采访中他还透露,因为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他是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北大的。

原来看起来其貌不扬的人,居然是妥妥的学霸。

很快有人就认出,说这个人是“韦神”韦东奕,一个对数学学习极度痴迷并且自律的人。

韦东奕从小就喜欢数学,后来一路拿下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的桂冠。

韦东奕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除了维持必要的吃穿,他把其余的时间都用在数学研究上,从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影响自己。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人看到韦东奕穿着运动衫,头发凌乱的样子,认为北大的老师不应该如此不注重形象。

其实,对于韦东奕来说,把时间都花在探索数学领域的奥秘上,才是对自己的负责。

如果不是从小到大的自律,也就不会成就他在数学圈里“韦神”的佳话。

美国作家、心理治疗大师 M·斯科特·派克说过,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越是懂得承担责任的人,越是愿意主动解决问题,才越会获得自由的人生。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虽然喜欢做一件事情,但是总会因为各种理由和借口,导致坚持不下去。

拖延、懒散是自律的敌人,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2】

有快乐的反馈,会让人更加自律。

知乎上有位答主讲述,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室友周行远,来自偏远的山区,刚进大学时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

因此大一第一学期的线性代数机考只得了57分,周行远立即重新调整学习时间,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泡在学习上。

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周行远这门课一下考到93分,尝到学习的甜头后,他开始特别关注本专业的国际前沿最新动态。

同时他还在不断思考,如何在本领域内实现突破,并且将技术创新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种思考更加激发了他学术研究的热情。

周行远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让他更加愿意坚持自律下去,这也是符合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结论的。

人脑的前额叶区(图中红色脑区的前部)是人类特有的脑区,其中有主管快乐和痛苦的区域。

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和计算机一样,做的三件事分别是:接受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

让大脑产生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就发生在接受信息的这一步。

接受信息就是把外界的诸如声音、光、电、触觉这些物理信号变成大脑能理解的讯号,由转导蛋白质负责。

它接受到信号以后,形成一个离子通道,带电离子的运动形成信号,传给大脑,离子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是由强度的“变化”所决定的。

因此,当我们在健身或者学习时,看到漂亮的腹肌或者成绩单时,会瞬间产生快乐的感觉,这样就更有动力自律了。

比起咬着牙强撑着的自律,我们更应该从中体会到自律带来的快乐,会让这份自律坚持更长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果。

【3】

自律,收获截然不同的人生。

6月12日,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逝世36周年的日子。

小时候的华罗庚,是一个爱思考数学问题的孩子,然而19岁时的一场风寒,让他落下左腿的 终身残疾,连走路都要借助拐杖。

人生就这样被定格了吗?躺在病床上的华罗庚不甘心,决心要用健全的大脑,来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从此以后,华罗庚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油灯下苦学数学知识,直到1930年春天,他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轰动了数学届。

当时的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爱惜华罗庚的才华,破格把他带进清华大学,担任图书馆馆员,让他有足够的时间继续搞数学研究。

后来,华罗庚一边在数学系旁听,一边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华罗庚一直坚持研究数学,那就没有机会进入清华学府,也就不会有后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当我们身处困境难以自拔的时候,是自甘堕落还是奋力挣扎呢?自律和不自律,收获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而能够让我们挣脱困境、消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持之以恒的自律,日复一日的坚持。

当自律带来好的结果,让我们感觉到快乐的时候,更意味着我们在自律的路上,愿意越走越远。

【4】

如何将自律进行到底呢?

听过一句话,越自律越努力。

深以为然。越是自律的人,越是懂得努力的意义,也更愿意自律到底。

首先,靠近自律的人,走进自律的圈子。

美国第十八任交通部长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养育6个女儿长大后,以50岁的高龄,进入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开始两年的硕士班学习。

朱木兰每天早早走进班级,哪怕有一回纽约下大雪,仍然坚持开车去上学,她说就是要跟年轻人一起学才更有氛围。

当身边的人都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带动我们也跟着一起做,这就是“羊群效应”。

因此,想成为自律的人,就去靠近自律的人,走进自律的圈子里,会让我们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容易自律起来。

其次,设定清晰的目标,接近目标就会感到快乐,感到快乐就会更加自律。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描述说: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单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

为了完成每天的写作任务,村上春树给自己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计划,写完规定的字数就去跑步,每天10公里,他跑了近40年。

每天跑步让身体越发轻盈,而身体状态越好,写作状态越好,这种完成目标的快乐,让他的自律变得更加轻松。

从早起10分钟开始做起,给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完成越能够激发持续自律的意愿,良性循环会让我们的人生状态越来越好。

第三,欣赏自己的进步,产生愉悦感,会更有动力。

刘德华曾在谈自己的运动心得的时候,说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拉起衣服低头看看腹肌,就会觉得很开心,又有动力坚持锻炼了。

当减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去称一下体重,减少的数字会让我们觉得,少吃几口高热量的食物,多跑几圈步都是值得的事情。

自律不是苦大仇深,如果只看到自己不能吃美食,而看不到自己越来越苗条的身材,那么自律的动力也会逐渐衰减。

每完成一个阶段目标,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会让我们增加坚持的勇气,更加懂得这份自律值得心甘情愿。

【5】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自律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当我们越是能够控制自己,坚持做有益身体和成长的事情,越是能够成就更好的人生。

越自律越自由,期待我们都能通过自律,获得更自由的未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