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筆馬良》:讀完才明白,原來民間文學可以這樣創作(下)

《神筆馬良》:讀完才明白,原來民間文學可以這樣創作(下)

/杜豆豆

接上篇:《神筆馬良》:讀完才明白,原來民間文學可以這樣創作(上)

5 中國傳統文學中英雄的塑造方式:細緻的形象建構

那麼,作者是怎樣去細緻建構的呢?

作者是在情節推進中,以大量描寫來深入刻畫和塑造馬良的小英雄形象的,這一形象的關鍵詞是:正直、機智、勇敢。

首先,是用外貌描寫,來塑造馬良的小英雄氣質。

在本書中,作者有意將惡人的某些醜陋外貌特徵進行了誇大,比如長脖子員外,歪頭千戶,大鼻子官員、尖下巴畫師等等。

而馬良這樣的好人,則是“天庭飽滿,腦袋微微前凸,橢圓形臉蛋,眉目中帶有幾分聰穎。” 不用說,一看就是一個聰慧且有正氣的孩子。

然後,是通過行爲、心理、對話等描寫來刻畫。

比如,寫馬良得到神筆後,他首先做了什麼呢?不是給自己畫金山銀山,而是“總想着給鄉親們畫些什麼,誰家沒有籬笆,就給畫籬笆。誰家沒有耕牛,就給畫耕牛。誰家缺什麼農具,就給畫什麼農具。

有了神筆,村民們的日子都好過了。”他心裏想的是:“一個人享福,看着大家受苦。他說,這不是他馬良。”

後來,他拒絕給財主和貪官們畫金銀財寶,並用畫筆幫助自己逃脫這些惡人的追殺,都是對他小英雄形象的進一步塑造。

再有,就是通過對比。

比如,同是很會畫畫的人,尖下巴畫師的勢利、貪婪和邪惡,就和馬良的正直、機智和善良,形成了鮮明對比。

另外,還有一個在刻畫形象上實用的技巧:運用結構。

比如,在講到馬良懲治歪頭千戶和大鼻子官員時,講述者採用了相同的結構:

同一個目的+同樣的手法+同樣的結局。

目的都是“救出老爺爺”,手法都是“在畫裏另藏乾坤”,結局都是“壞人沒話說,可馬良目的也沒達到。”

反覆使用這樣的結構,讓馬良的機智和勇敢,一再得到體現,記憶會很深刻。

6 用民間俗語,推進故事情節

用民間俗語,可以製造出文本的新鮮活潑感。

我們以《神筆馬良》的最後一章《憤怒的海》,具體體會一下:

最後一章《憤怒的海》,接的是前面這樣的情節:馬良故意將金山銀山搖錢樹,畫在了海中的一片小島上,然後畫了木船讓皇帝和官員們一起上船去島上取財寶。

到《憤怒的海》時,作者是這樣推進故事情節的:

馬良和皇帝都很高興。馬良高興,是因爲終於讓皇帝中計,有機會可以懲罰昏庸的皇帝了。皇帝高興,是因爲可以乘着大船去取財寶了。

於是,皇帝讓馬良把風畫大,馬良自然照辦。但正因爲兩人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情節推進上,就要把這兩個衝突表現出來。皇帝要的是順風順水,順利拿到財寶。但是,馬良可不是給皇帝送順風,而是要送颶風駭浪,要翻天覆地。所以,當皇帝不再要風時,馬良依然筆下不停地畫風。

在刻畫送風這段時,作者的創作是相當精妙的。

你看,他先是讓皇帝擔憂地喊出:

“風夠大了!風夠大了!風夠大了!”

然後,是讓皇帝抱住船頭的桅杆,不住地叫喊:

“風太大了,船要翻了,不要再畫了!”

再後來,是皇帝一屁股癱下,只是緊緊抱住已經摺斷、剩下半截的桅杆,叫喊着:

“不要畫風了!不要畫風了!不要畫風了!”

但馬良呢?不管皇帝怎麼喊,他依然是不停地畫風:

跳上桌子,加上幾筆粗粗的風——又添上幾筆更粗更大的大風——不停手地畫着風——高舉神筆,畫着一圈一圈的大風——不停地畫風,還畫起一塊塊厚厚的烏雲。

而且,在誰也聽不見皇帝的聲音後,作者描寫道,烏雲密集、電閃雷鳴,以至於皇帝出現了對巨型神筆的幻覺,彷彿看見海水海浪變成了人海人浪在衝他狂喊“筆!筆!筆!” 

最終,貪婪的皇帝和官員們,翻了船,葬身海底。

在結尾,作者是這麼寫的:

“皇帝他們只覺得天翻過來了,地覆過來了,海在他們的頭頂,他們開始失重向海飛去......海,遼闊的海,洶湧的海,憤怒的海,這隻木船,在海里,顯得多麼小,它只是秋天森林裏的一片黃葉。海,很快就將這片黃葉扯得粉碎......”

不難看出,作者是通過馬良和皇帝的行爲對比,來細緻推進情節發展的,內容環環相扣,邏輯更是縝密無間。

同時,風、皇帝的叫喊、神筆、烏雲、天翻地覆、海、木船、黃葉,又充滿着寓意,蘊含着無限深意。這樣精密的創作技巧,是很高超的。

讀完《神筆馬良》才明白,原來民間文學可以這樣創作。

(本文結束)

陪孩子一起快樂讀書吧!我是杜豆豆,兩個孩子的媽媽,愛讀書、愛碼字,歡迎關注我,在讀書的路上快樂同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