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誦|《夏夜追涼》:酷暑難當,如何消夏?楊萬里來告訴你

文/杜豆豆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夏日炎炎,人們都穿上了短袖,或者開起空調,或者喫起冷飲來消夏避暑。

古人沒有這些現代產物,你們知道古時候的夏天是什麼樣子的嗎?會和我們現在一樣嗎?讓我們一起到詩歌裏去看一看吧。

《夏夜追涼》

(宋)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 ,

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 ,

時有微涼不是風。

今年夏天實在是太熱了,都到夜裏了,還和中午差不多,熱得我在牀上輾轉反側睡不着覺。打開門,我獨自一人站在月光下。

從深深的竹林和密密的樹叢中,傳來一聲聲蟲子的鳴叫。一陣陣清涼的微風暗暗吹來,給我清涼的或許不是輕風吧?心靜了,自然就覺得清涼了。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詩人、文學家楊萬里。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與陸游、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寫作勤奮,相傳有詩20000餘首,現存詩4200首,初學江西詩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獨創“誠齋體”,講究“活法”,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成爲一代詩宗。就連陸游都自嘆不如地評價說:

“文章有定價,議論有至公。我不如誠齋,此評天下同。”

意思是說,寫文章這事兒,自有公道,我是不如楊萬里呀,這可是天下人都認同的。


這首詩大概創作於1169年左右,詩人已經年過四十。當時,他正回鄉閒居。這天夜晚,家裏太熱睡不着覺,他便到廊橋上納涼,皎潔的月光輝映着遠處的竹林,聽着夏夜裏悅耳的蟲鳴,夜深氣清,他有感而發,於是寫下了這首《夏夜追涼》詩。

“追涼”也就是乘涼的意思,但用“追”一字,“涼”就被擬人化了,更有動感。“夏夜”則指明瞭時間。標題四個字,簡明扼要,很容易讓我們產生畫面感:詩人在夏夜,去找地方涼快。


爲什麼要在夜裏去找地方涼快呢?首句有了迴應,“夜熱依然午熱同”。因爲太熱了,都到晚上了,還和中午一樣熱。

怎麼辦呢?屋裏呆不住,於是,詩人“開門小立月明中”。“開門”,說明詩人原在室內睡覺,但是太熱睡不着,只好打開門,到月光下去站一會兒。

外面涼快嗎?詩人沒直接說,而是將視線引向了周圍的環境,“竹深樹密蟲鳴處 ”。竹林深深,樹蔭密密,很是清幽;蟲鳴唧唧,又顯出了夜深的靜謐。

“時有微涼不是風”,詩人這時似乎感到了些許涼意,但是,這微微的涼意卻“不是風”,而是因爲夜深氣清,心靜生涼。


原來,心靜生涼纔是詩人想要表達的意趣,消夏的良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

白居易在《消暑》一詩中,也曾經表達過同樣的感受:

“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爲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意思是說,怎樣才能讓你在酷暑不感到悶熱煩躁呢?只要你在院子裏坐着,靜下心,心裏不存雜念,你就會感覺到有涼風隱隱吹來。想散熱,還得心靜。想感到涼快,你這腦子裏要空。

親愛的小夥伴,在夏季的夜晚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你有過“心靜自然涼”的體驗嗎?請在下方的留言區告訴我吧。今天的每日一詩到這裏就結束了。我們明天再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