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逐水而居

1

常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在非洲辽阔的草原上,一群群奔腾迁徙的羚羊、角马、野牛安静地来到流淌的河边,争先恐后又小心翼翼俯首饮水,不管身后有多少觊觎,也无论水中是否鳄鱼出现,那里白云诡谲,水草丰美…

这种地球上仅存的原生态图景,却是一万年前发生在北非尼罗河、西亚幼发拉底河、南亚印度河和东方黄河沿岸等文明发祥地的诸多场景,完全呈现着一种自然生命踊跃的状态。静静的河流,人类逐水而居,水,哺育和繁衍着生命,那些浣了衣汲了水,头顶陶罐或手提木桶的妇女走回家去,由此,人类也从蒙昧与野蛮中流淌并灌溉出了文化。

水是有生命的,也有它的性格。大江大河都从高原出发,蜿蜒娟纤,像美丽的小姑娘,一路欢笑,一路招展。走着走着转眼又变成了调皮少年,高山流水,激情跌宕。进入峡谷受了约束忽然性情大躁,如撒泼咆哮的悍妇,浊浪排空,恣肆抓狂。发飙之后也许累了,在平原地带放缓脚步,变成了沉稳的老妇,笑意漾漾却静水深流。当有一天,终于来到大海,大彻大悟,发出河伯观海的感慨后,毫无声息拥抱大海。

2

在远古,河流是一切生命慷慨又威严的主人,来者不拒,人们不得不对它顶礼膜拜,甚至在洪水泛滥发脾气时,逆来顺受或者远徙他方。人在与自然的挣斗中是弱小的、无力的,于是寄希望于一个诺亚方舟或者一个龙的图腾庇佑,羸弱的心才得以慰藉。

这位主人太随意太任性,喜怒无常,又放荡狷狂,高兴不高兴都能抹掉一切。

人们又开始恨水了,这种爱恨交织的敬畏心理,伴随着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处中,人们爱它也恨它,赞美它也诅咒它,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感情。

当人们发现了河流的性格,便试探定居下来,开始了几千年的小心相处,甚至与洪水睚眦反目、殊死搏斗。这种纠缠,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自我的弱小,便族群凝聚起来,我们的文明史就从大禹开始。

几千年来,对水的依赖、渴求、利用甚至驯服,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伟力和命运,这种神秘的命运至今还徘徊在干旱的北中国。四川的都江堰,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分流的方法抗洪灌溉,这在无法拦截河流的当时无疑是个奇迹。

至今我还感叹民族性格中这种既信神,又不依赖神的微妙心理,他们磕头焚香,祈求风调雨顺岁月平安,洪水来临时,知道神也靠不住,便义无反顾,去赴汤蹈火,力挽狂澜。

在与大自然,尤其是洪水的争斗中,也塑造了整个民族性格,勇敢、顽强,不屈不挠,一往无前。追根溯源,我们找到很多儒家一统之前的远古神话,无一不涌腾着战天斗地的精神。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融汇了人类多少寄托。

有意思的是,这种淬炼出来的民族精神,又与大河百折不挠的性格何其相似,也许是大自然暗示或教会了我们什么。

3

有一张图片,1952年10月,在郑州邙山小顶山,开国领袖曾在这里登高远眺黄河,远处是郑州黄河铁路桥。

一代伟人很少见地没有时常的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只是平静地坐在土坎儿上,双手搭膝,侧脸向着一脉流派的黄河,目光忧虑深邃。他在想什么呢?

是在想刚刚解放,满目苍夷、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想喘息未定、战火又起的朝鲜战争?还是想眼前这条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害无一利的灾难深重?抑或胸中泛起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诗情感慨?

不得而知,我们无法想象当时他怎样的复杂心情,只能从他微皱的眉头,凝重的神色和端庄的神态揣测,茫茫九派流中国此时在他心中卷起的狂澜。黄河,这条浓缩和代表大河历史,无数次溃堤改道,每次发大水,都如洪水猛兽,黄泛千里,吞噬着几万、几十万饿蜉遍地,尸横遍野的生命,心中肯定一样的水深火热。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随后就有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水利大建设,连绵三十年,向自然索取开伐的三十年。

这是一场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艰苦卓绝的大会战,用最原始的人拉肩扛,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点化了八万多星罗棋布的水库堰湖,硬是初步遏制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水患灾难,也为幅员辽阔的农耕输送了血液。

水利发电时代,也为农业国涅槃成工业国提供了孵化支撑,过去的筑堤、导流已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以黄河小浪底水库和长江葛洲坝工程为代表的大型水利枢纽都兼具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深刻影响着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对大地血脉的调控起着心泵性的作用。

与被动筑坝御洪齐驱并驾的,是主动的引水工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史诗级的南水北调,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等江河联系,成为系在华北腰间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绿格子水裙。

我的家乡,就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丹江口水库所在地,粼粼清水,浩荡北上,这里是中国粮仓。

值得一提的是,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是在当时极为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人造天河”,被惊呼为人间第八奇迹。

崇山横天,人微如蚁,那是怎样的艰苦卓绝,又是一种怎样的改天换地!

有这样一首诗写道:

你的老师说,一个民族总有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

天破了,自己炼石来补;

洪水来了,不问先知,

自己挖河渠疏通;

疾病流行,不求神迹,

自己试药自己治;

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

被太阳暴晒的就把太阳射下来;

谁愿意做拣选的石子就让他去吧,

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也让他去吧;

谁愿意跪天子跪权臣就让他去吧,

谁想不问苍生问鬼神也让他去吧;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

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

这就是这个民族不可亵渎的东西。

4

沧海桑田,中国用人定胜天的七十年时间,快速走完了西方二百余年工业化革命历程。一路走来猛然回首,在认识、利用、索取、改造自然方面高歌猛进,唯独,把保护遗忘路上。

中国历来是个有理想主义传统的国度,富有浪漫情怀、寄情山水的风尚,面对跨河而筑、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冷冰冰城市,忽然的陌生,让不安的心一时无处安放。

人与人,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久违的田园牧歌,在小康的人们心里开始怀念并矛盾起来。

有一批从美国哈佛归来的学者,摸透了国人心理,倡导无需人工干涉的自然排水系统,主张人们回归大自然。游说列国,承揽业务。

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回归呢?

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问题,就要拆除人工防洪堤、泄洪渠、以及停建一切水利大坝工程,甚至可以不要南水北调,让所有河流自然回归鹅卵石和沙滩杨柳林掩隐的蜿蜒河漫滩,如此,下雨土地就能吸水,干旱时树林也能自我调节,形成海绵城市。提到关键的洪水问题,学者坦荡,淹掉的地方只占国土很小一部分,让它自我恢复。与一场毫无胜算的大自然对赌,只能愿赌服输。

总之,要改变人们的审美,大自然是最美的,人为干预的钢筋水泥要砸,砸,用大脚彻底地回归自然。

当然,我以最大善意来理解学者们的理论,毕竟这世上认识不同观点不同,对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处置和管理方法也不同,就如新冠疫情时中西方对戴口罩态度也差异迥异。所以,方家之言,只能是他山之石,去芜存菁,去激浊扬清。

值得玩味的是,我们一些地方决策者有位列各部门的衮衮诸公,却对海归格外青眼,奉为圭臬,承欢之余,于是真的就砸了。

让我瞠目结舌心疼至极的,不仅仅是砸掉的几亿、几十亿白花花银子。

我想起了世界第一大河流亚马逊河——一方面是全人类保护着的热带雨林地球之肺,一方面是巴西闷热潮湿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洪荒之地。

也让我想起了辽阔的非洲大草原,那里自然平衡,却有许多赤身裸体的原始部落。

远方之哭,我更看到了深山、高塬、以及北中国干旱缺水地方的人们,那干裂的嘴唇和伸出的枯槁之手。

学者雷语,主要还是刺痛了我们深藏的久远记忆,那两千年前就已朴素问世的“道法自然”。

其实也不用拿古竹简来诘问今天的二十一世纪,显而易见的是,水土涵养和防洪排涝真的是不共戴天?

5

2021年7月17日开始,一场千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河南郑州以及新乡等北部城市,据测算光郑州的降雨量是西湖的300倍,如此浩大的降雨倾覆而下,已经超越了目前防洪设计顶配极限。

城市如海上瀛洲,大坝决口,良田被淹,汪洋一派…

一场远古女娲补天的神话场景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但神话毕竟是神话,大水中,除了灾区人民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奋勇自救,一方有难,八方调动的集体意志再次凸显。中国素有民本思想,这些危难之时见真情的镜头,温暖和感动着大水中的人们,也激励着全体国人挽臂而起、千里驰援。这场景,与去年武汉疫情爆发时的情景,何其相似。

一场大洪水,让东西方认识与价值观,在浊浪滔天中再次翻涌、碰撞、毕现。我们的桑基鱼塘呢?我们的田园牧歌呢?哀鸿遍野的洪水中,科学,这个人类最客观、被尊崇的学问,也再次被拎出来接受拷问。

在寰宇大自然中,疾病和灾害,是所有健康生命的天敌,人类微小如微生物,一切必须遵从和面对自然规律。

正因如此,人类越挫越勇。从古到今人们筑起了无数道防御长城,经历了太多磨难,是什么会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让自己退回原始,束手待毙或自废武功?

趋利避害,是一切生命的本能,只是人更智慧,更心疼自觉和改造自然,新的生态文明,将替代野蛮的初始工业文明,这何尝不是自然的进化,人类的昌明?

忽然发现,一路走来,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和谐,我们像河流成长那样,已经走到了环境友好、生态平衡这个圆融大循环的大海边。

这里海天呼吸,雄浑包容,浮游生动,共生共荣,呈现着自然生命的踊跃,其中也容纳着地球上不同人种的纷争。

有个段子:

村长家种芒果。地主家栽番茄。农民家播萝卜。佃户家负责守冢、清运垃圾。一个村子分工明确。

有一天农民不干了,也种价值高的番茄,甚至栽种了效益丰厚的芒果。佃户更不干了,净干苦力却收益全无。

村长和地主叱骂农民和佃户坏了规矩一派幻想。

农民和佃户指责村长和地主有违平等一厢情愿。

最后农民贪多嚼不烂,诸事不利。佃户把番茄弄成了樱桃,地主把萝卜种成了树,都乱套了,村长气不过,自己躺进了坟里。

这是发生在这个星球上的事,有一天大自然会教大家如何共生共存。

这个夏天世界不平静,极端洪水和疫情依然困扰着我们,好在东京奥运会迎着困难逆势举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体现着人类不懈追求的新格言,在疫霾中诞生了。

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地球,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晶蔚蓝。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来自大海,终究要归于大海,相信有一天,不同肤色的人们在海滩漫步,会握手言欢,来,我们坐下谈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