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參會偶得

今天下午,參加了清華大學舉辦的在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科研討的一個大會,會場幾乎都是在國際關係學界的中青年研究人員。雖然只是參加了一部分的會議,但是很多感受還是很新鮮、很明確。

首先,大部分中青年研究人員都是有學術追求的人。我參加的是全球治理的兩個下午場,一個場地討論的是新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向,比如太空的全球治理、新冠疫苗是否屬於公共產品等。另一個場討論的是在全球治理實踐中的理論比較等,比如他們在討論世界銀行和亞投行的政策比較以及一些結論。雖然都集中在形而上的學理階段,驗證理論也需要大量數據和實踐,但能明顯感受到年輕人的求學與上進。

其次,有一大批年輕的學生在政治國際關係領域你追我趕,不落人後。昨天有幾個來自KCL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博士候選人爲大家介紹他們的論文,全程英文表述,論文雖非無暇,但語言和舞臺表現都非常出色;國內有一些高校的博士生不論在表達還是社交上,都是非常積極,而且大家都挑非常硬的骨頭啃,我猶記得有個學生開始研究我們古代的“天下”觀和結盟的理念,這個比較其實非常有難度,國內外做這些比較的也非常少。可以預見,秉持這股子鑽勁,即使未來他們走向專業崗位,一定也非常優秀。

第三,國際關係學界需要反思關於知識、應用和學科等概念。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而且不論是各路觀點還是現實表現,都是各執一詞。曾經提出國際關係學的成立是爲了更好地制定政策應用政策的秦亞青教授,提出了“用非牛頓力學”--量子力學來研究國際關係等高高在雲端的學術探究,閻學通教授批評當前現狀說過多的研究力量集結在研究政策建議上。還有一些觀點認爲學科建設不是知識推進的結果,往往是政策需要的結果,云云。又有人提出當今需要關注大數據,推動國際關係學科建設,這也就將應用的結果與學術混淆一起了。

我自己的研究領域所得新知並不多,但是我有一些反思。會後,大家在晚宴上進行討論。大家常說國關圈子小,可是不一定是真的小,也可能大家知道的大咖就這麼幾個,而大家汲汲於跟大咖建立鏈接。昨天的會議,撲面而來的感覺就是國關圈子並不小,青中老三代同堂都已經很是喧譁,別提還有更多沒有出現的人。

在這個領域的人員圈子越來越大,這到底是好是不好?是不是也跟外交國際關係變成了當下重要焦點有關?若是如此,這是好事壞事?換成現實角度,或許太多學生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走,而選擇了看似比較容易入門的地方呢?昨天確實也碰到了不少此類迷茫的博士生,在還沒有畢業之際,他們已經在爲自己就業憂愁。而一些已經在這個圈子裏做的人,已經開始質疑很多事情。這麼一大批人都跨進一個困境,前進會失落,後退也會失落。

而身在這個圈子的我,或許沒太理解透一些東西,不由有點隱憂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