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女兒的唐三百|杜甫寫《佳人》,是讀書人的覺醒,是其責任的表現

詩以傳情言志,自《詩經》開始,寫的多都是自情。所謂自情,就是限於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達。比如李白的詩,都寫的是自己的喜怒哀樂;比如陶淵明的詩,描摹的都是自己的世外桃源;比如古詩十九首,記述的多是“自己”的故事;比如王勃的詩,表達的都是自己的鴻鵠之志。當然,也有一些描述非己的詩(如《孔雀東南飛》),但把目光和表達主體都放在普通人普通事上的,杜甫無疑是集大成者。

有人說,因爲杜甫自己是個“失敗者”,所以他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普通人,也更能理解普通人。其實不然,這種“表達覺醒”所體現的思想覺醒,是文化的進步。魏晉以前,詩歌關注的是“神”和人最基本的“情慾”;因爲政治的崩壞,人的思想得到解放,於是詩歌的表達主體變成了“人”(自己);進入隋唐,政治走上正軌,盛唐之後的安史之亂,又刺激了新的思想覺醒。但這次的思想覺醒集中體現在了杜甫身上。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代表作,都是以寫普通人,普通事爲主,用近似白描的方式,記錄現實,至此,讀書人有了新的使命。

《佳人》,也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那時候,一個弱女子,被夫婿拋棄,就相當於被社會拋棄。如此境遇,只能在山野隱居,無論她之前多麼風光,當下着實可憐。杜甫用白描的方式記述了女子的遭遇,全篇只敘,並沒有議,而隱晦地表達作者觀點的只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那時候,一個弱女子,被夫婿拋棄,就相當於被社會拋棄。如此境遇,只能在山野隱居,無論她之前多麼風光,當下着實可憐。杜甫用白描的方式記述了女子的遭遇,全篇只敘,並沒有議,而隱晦地表達作者觀點的只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意思是泉水在山內的時候是清的,而流出山後便會變得渾濁不堪。理解起來並不難,可做幾種理解。

一是女子自述,表達自己不願到山外去,不受山外的污濁所染,哪怕清苦,也在所不惜的態度。

二是女子對丈夫的埋怨。人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沒有什麼能影響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隨物流蕩,於是就成了山下的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飢寒,也不願再嫁,成爲那濁泉。

有人把這句解釋爲女子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爲夫所愛,世人便認爲她是清的;爲夫所棄,世人便認爲她是濁的。這樣的解釋未免想得過多,有些牽強。

全詩平鋪直敘的表達方式,並沒有必要在這一句改變,而心淡如水的女子也已經不再會有太多複雜的想法,自比清泉是最應當的。這句雖然平白無奇,確是女子能堅持自我的基礎,也是作者的立身之本。

如果要引申,作者肯定期望自己也是那山中清泉,能像陶淵明一樣長居在世外桃源。但最後一句“日暮倚修竹”把女子最真實的想法,也是杜甫的立身之道說得清清楚楚了——依然對未來抱有最深情的期盼。

錢穆評價李白和杜甫,總是以杜甫爲高。因爲李白的詩是避世,而杜甫的詩是入世。讀書人還是要有抱負和責任心,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杜甫未能濟世,而他把自己的筆交給了普通人,是他踐行自己“讀書人”責任的實踐。由此,杜甫的社會意義更大,更值得學習。

《佳人》是杜甫名篇,可不僅是兒女情長,其情可憫,其真可鑑,值得多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