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的唐三百|杜甫写《佳人》,是读书人的觉醒,是其责任的表现

诗以传情言志,自《诗经》开始,写的多都是自情。所谓自情,就是限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比如李白的诗,都写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比如陶渊明的诗,描摹的都是自己的世外桃源;比如古诗十九首,记述的多是“自己”的故事;比如王勃的诗,表达的都是自己的鸿鹄之志。当然,也有一些描述非己的诗(如《孔雀东南飞》),但把目光和表达主体都放在普通人普通事上的,杜甫无疑是集大成者。

有人说,因为杜甫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普通人,也更能理解普通人。其实不然,这种“表达觉醒”所体现的思想觉醒,是文化的进步。魏晋以前,诗歌关注的是“神”和人最基本的“情欲”;因为政治的崩坏,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于是诗歌的表达主体变成了“人”(自己);进入隋唐,政治走上正轨,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又刺激了新的思想觉醒。但这次的思想觉醒集中体现在了杜甫身上。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代表作,都是以写普通人,普通事为主,用近似白描的方式,记录现实,至此,读书人有了新的使命。

《佳人》,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那时候,一个弱女子,被夫婿抛弃,就相当于被社会抛弃。如此境遇,只能在山野隐居,无论她之前多么风光,当下着实可怜。杜甫用白描的方式记述了女子的遭遇,全篇只叙,并没有议,而隐晦地表达作者观点的只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那时候,一个弱女子,被夫婿抛弃,就相当于被社会抛弃。如此境遇,只能在山野隐居,无论她之前多么风光,当下着实可怜。杜甫用白描的方式记述了女子的遭遇,全篇只叙,并没有议,而隐晦地表达作者观点的只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意思是泉水在山内的时候是清的,而流出山后便会变得浑浊不堪。理解起来并不难,可做几种理解。

一是女子自述,表达自己不愿到山外去,不受山外的污浊所染,哪怕清苦,也在所不惜的态度。

二是女子对丈夫的埋怨。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

有人把这句解释为女子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这样的解释未免想得过多,有些牵强。

全诗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并没有必要在这一句改变,而心淡如水的女子也已经不再会有太多复杂的想法,自比清泉是最应当的。这句虽然平白无奇,确是女子能坚持自我的基础,也是作者的立身之本。

如果要引申,作者肯定期望自己也是那山中清泉,能像陶渊明一样长居在世外桃源。但最后一句“日暮倚修竹”把女子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杜甫的立身之道说得清清楚楚了——依然对未来抱有最深情的期盼。

钱穆评价李白和杜甫,总是以杜甫为高。因为李白的诗是避世,而杜甫的诗是入世。读书人还是要有抱负和责任心,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杜甫未能济世,而他把自己的笔交给了普通人,是他践行自己“读书人”责任的实践。由此,杜甫的社会意义更大,更值得学习。

《佳人》是杜甫名篇,可不仅是儿女情长,其情可悯,其真可鉴,值得多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