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噪聲模型優化的HDR融合算法

點擊下方AI算法與圖像處理”,一起進步!

重磅乾貨,第一時間送達

我們知道,通常的成像系統的動態範圍遠遠小於真實世界場景的動態範圍,這使得我們很難去拍攝並還原真實的場景。



在27. HDR - 高動態範圍成像中,我爲你介紹了基礎的HDR算法,它的目的是將多張照片合理的融合起來,得到最高的動態範圍。



在這個過程中,每張照片的像素值被還原到對應的光輻照度,然後多張照片的光輻照度用特定的權重加權平均,得到最後的輻照圖:



我們可以用數學表達式表達如下:



所以最終圖像的效果取決於融合的權重。

我們之前介紹的HDR算法中有兩個缺點:

  1. 所用到的權重主要是考慮融合後的圖像動態範圍儘可能高,但對圖像中的噪聲並沒有太關注,甚至可以說它假設圖像是沒有帶噪聲的。爲了做到這一點,這些算法傾向於選擇相機的最低有效ISO設置及相應的曝光時長,在保證一定亮度的情況下降低噪聲。

  2. 它沒有考慮到對曝光時間的限制。基本上是假設可以選擇相機所有有效的曝光時間來調整圖像的亮度。

當你讀了我上一篇文章60. 數碼相機成像時的噪聲模型與標定後,我想你已經知道了:圖像總是帶有噪聲的,尤其是曝光時間短時的暗部區域噪聲特別明顯,如下圖所示:



而且隨着曝光時間的變化,圖像中的各類噪聲對圖像的影響也會變化。而且,一般來說我們會要求在一定的總時間及總的拍攝圖像張數的限制下,完成HDR圖像的生成動作,這導致忽視了拍攝時間要求的傳統HDR融合算法無法得到最佳的結果。

那麼,有沒有辦法既能夠提升最終融合圖像的動態範圍,使之反映實際場景,同時又能夠在規定的時間要求內得到最佳的暗部區域的信噪比呢?這就是今天介紹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回答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尋找最佳的“拍攝時間、拍攝張數、以及每張圖像的ISO值等成像參數",使得我們最終得到的圖像在暗區能得到最佳的信噪比呢?

在進一步介紹之前,先給你看看作者展示的結果:

這是一幅南希教堂的圖像,這裏展示了三種不同的結果,左圖由基礎HDR的標準曝光時間組合方式形成,中間則是本文所闡述的方法,而右圖則是理想對照圖像。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圖像的暗區:

  • 基礎的曝光組合得到的圖像具有較大噪聲,信噪比只有2.8dB

  • 基礎的曝光組合用了最低的ISO值,以及對應的曝光時間

  • 上述論文則採用了最高的ISO值,以及特意計算得到的曝光時間,最終得到的圖像在同樣的暗區,信噪比提升了約12dB.

<br> (二維碼自動識別)

那麼,作者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這就必須首先從作者的一個反直覺的觀察談起。

觀察:曝光時間限制時,高ISO值反而有更高的信噪比

傳統上,人們傾向於使用最低的ISO設定來進行攝影,與此同時爲了使得能獲得不同的單幀動態範圍,需要進行恰當的曝光時間的調整。比如,爲了獲得亮幀和暗幀,需要分別設置較長和較短的曝光時間。



之所以用較低的ISO值,是人們發現低ISO設定在曝光時間自由時,在相同的圖像亮度情況下噪聲低於高ISO的圖像,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60. 數碼相機成像時的噪聲模型與標定所示例的一樣:



然而作者發現,如果我們需要限制曝光時間時,高ISO設定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信噪比。這很好理解,如果限制了較短的曝光時間,低ISO值的圖像就很暗,加性噪聲,尤其是其中的ADC噪聲很突出。而按照我們上一講的講解,此時的信噪比約爲:



由這個式子可以簡單仿真可知,其他條件不變時 g越小即ISO越小,信噪比越低。反之,ISO越大時信噪比越高。作者論文中的下面這幅圖也說明了這一點:



上圖中,左邊是不固定曝光時間時,低ISO設定能得到更好的信噪比。而固定曝光時間時,高ISO設定能在圖像的暗區得到更好的信噪比。有趣的是,高ISO使得像素更容易飽和,因此當亮度超過一定閾值後,像素飽和,此時信噪比就掉到0了。

通常來說,在HDR的拍攝過程中是對總拍攝時間有要求的,那麼是不是說明我們儘可能用高的ISO設定能達到最終信噪比更高的目的呢?

回到我之前提到的HDR融合公式:



作者指出,要想讓融合後圖像I信噪比最高,所選擇的每像素權重應該:


這樣最終圖像的信噪比可以表達爲:



這樣,爲了使得SNR在最低亮度時最佳,我們就需要搜索最佳的ti, gi, mi,j的組合——這就把問題變成了一個混合整數線性規劃問題:



這樣,只要我們能實現知道成像系統的噪聲參數(在上一篇文章的第5節有講如何標定噪聲參數), 就可以用作者的方法求得最佳的拍攝方式組合,從而得到最佳的暗區信噪比。我們再次來看看作者的結果:

下圖中,基礎曝光組合採用了ISO100,曝光時間1/200s, 1/400s以及1/800s三幀圖像融合。你可以觀察到結果在暗區有比較明顯的噪聲,測試信噪比經過計算只有5.9dB。而作者採用了優化後的組合,即ISO6400兩張,分別對應1/125s和1/1600s,再加ISO800一張,對應1/6400s,做到了在最短的拍攝時間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暗區信噪比,同樣的測試區域有16.2dB, 肉眼上觀察也非常接近理想結果!



由於作者的優化目標是暗區信噪比,在亮區作者也說明其方法的信噪比不如基礎曝光組合,但由於亮區的信噪比已經超過了人類的感知閾值,所以肉眼觀察上去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差異。下圖進一步說明了結果,紅色線代表基礎曝光組合,綠色線是作者的優化方法的結果,黑色是理想結果。可見在圖像暗區,作者的優化結果更加接近理想圖像的效果。隨着圖像亮度變亮,高ISO導致部分像素飽和,此方法的SNR慢慢開始差於基礎曝光組合,當然根據作者的說法,亮區的這種差別肉眼上觀察並不明顯。



總結起來,今天的文章延續我上一篇文章60. 數碼相機成像時的噪聲模型與標定,用一種基於噪聲模型優化的HDR融合方法來展示了噪聲模型的應用。這種方法指出HDR生成算法本質上是一種多幀融合去噪算法,而以前的方法並沒有基於噪聲模型精確的進行信噪比的優化。該方法很好的提升了暗區的信噪比,但亮區的信噪比卻不如基礎的HDR算法——這給了我一個靈感:也許我們每一次進行HDR拍攝時,通過組合不同的曝光時間和ISO值進行融合,在圖像的暗區採用上文作者的結果,而亮區採用基礎曝光組合的結果,兩部分拼起來,就能得到各方面都最優的結果呢?這是完全值得一試的方案!

參考資料:

  1. CMU 2020 Fall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Course 15-463, Lecture 7

  2. Hasinoff et al., “Noise-Optimal Capture for High Dynamic Range Photography,” CVPR 2010.

  3. Hasinoff, “Fundamentals of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ensors and Noise,” ICCP 2010 tutorial

努力分享優質的計算機視覺相關內容,歡迎關注:
     
        
        
        
個人微信(如果沒有備註不拉羣!
請註明: 地區+學校/企業+研究方向+暱稱



下載1:何愷明頂會分享


AI算法與圖像處理」公衆號後臺回覆:何愷明,即可下載。總共有6份PDF,涉及 ResNet、Mask RCNN等經典工作的總結分析


下載2:終身受益的編程指南:Google編程風格指南


AI算法與圖像處理」公衆號後臺回覆:c++,即可下載。歷經十年考驗,最權威的編程規範!



   
      
      
      
下載3 CVPR2021

AI算法與圖像處公衆號後臺回覆: CVPR 即可下載1467篇CVPR 2020論文 和 CVPR 2021 最新論文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AI算法與圖像處理(AI_study)。
如有侵權,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