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嘗”

今天才知道“秋嘗”是個季候節點,並且可以追溯到遙遠古代。“秋嘗”時節,人們慶賀豐收、祭拜大地,酬謝神靈的庇護,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起初,“秋嘗”的日子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也就是七月半,正當其時民間中元節誕生。

“中元”之名,源於道家,本是祭祀地官的節日。古人以正月十五爲天官生日,定爲“上元節”(即元宵節),七月十五爲地官生日,定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水官生日,定爲“下元節”,合稱“三元”。

相傳,這一天地官會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大家的日常表現,赦罪免刑,同時也將放出全部亡靈,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團圓。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亡靈喫,且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爲亡者照回家之路。

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蘭盆節” 也在這一天,爲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僧侶得向佛陀報告修行成果。還得準備百味五果,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衆。如此,幫助已逝的父母脫離苦海,得以安樂,報父母養育之恩。

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成爲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於是,中元節有了不少習俗:

* 祭先祖:不忘本。
* 祀天地:敬自然。
* “普渡”:渡衆生。
* 放河燈:盈燈火。
* 憶故人:傷離別。

國人對“死”諱莫如深,但是忌諱不等於遺忘,於是便有了清明、中元、寒衣這樣的日子,才使祭祖之風,千年連綿。一盞小小的蓮花燈,藏着多少善念,讓自帶陰森的七月半,有了溫情的一面。正如史鐵生所說:“我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上添一絲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蠟燭⋯⋯”

此刻,我也燃得一枚心燈布上道場,拜祭我的先人,續孝道香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