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教育的偏頗

在頭條裏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大概的意思是說:“學校把孩子圈在學校裏,可是現在的孩子根本就不缺書本,不缺教師的輔導,而是缺對於大自然的實踐和探索。”

我認爲這段話說到教育的痛點了,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對於大自然的實踐探索是極其缺乏的,換句話說就是,這是一羣被城市鋼筋水泥包裹起來的孩子,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泥土是什麼味道的,也不知道我們所喫的糧食是怎麼來的,它們長的是什麼樣的。我兒子就是典型的例子,看到農民正在插秧,兒子好奇地問:“爲什麼他們要把草弄的這麼整整齊齊啊?”我瞬間無語。我想雖然我和他解釋過那並不是草而是稻穀的秧苗,我們喫的米就是這種植物的果實。但是我相信,只要再次拿一顆草和一顆稻穀的秧苗給他認,他肯定還是認不出來。

當然,這只是舉一個例子而已,但是這個例子足以說明了我們教育的很多問題,我們以書本爲中心,以考試爲中心。孩子不知不覺被圍困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認知被囚禁起來,他們意識不到,如果城市文明一旦崩塌或者消失,他們能不能生存下來,這是這個問號。

這就是面對自然的能力,我們的孩子是缺失的。有很多類似於野外生存的紀錄片和電影,那不僅僅只是電影或者是紀錄片,那是我們生存的最爲真實的世界。城市的霓虹燈閃爍,往往迷惑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到一個虛妄的世界。我們缺乏一個一旦失去城市文明社會之後的教育,或者說孩子需要在自然界中成長,而不是和城市裏的所建的高樓一起成長,一旦高樓坍塌,我們將摔的粉身碎骨。

同樣的邏輯,社會把父母圈在公司裏,辦公室裏,美其名曰爲了更好的生活努力打拼。也僅僅只是爲了生存。如果一個社會僅僅只是爲了生存而不斷索取的話,那這個社會就是病了。人活着有比生存更加重要的事,那就是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天賦。我們教育最爲重要的是發現並發展孩子的天賦,而不是成爲工具。而社會和人的天賦並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彼此成就的。

相反,更爲危險的是,如果一個以經濟爲導向的社會,那麼它所要面臨的將是無窮無盡的後遺症。諸如人成爲了金錢的奴隸,社會成爲資本的奴隸,結果就會讓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人間,變成一個龐大的機器,每一個人都活成了機器的零部件,沒有靈魂,只是一個行走的軀殼。我們真的想變成這樣嗎?我們是人,雖然具有強大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對於自然界或者是宇宙,我們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我們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難道不是屬於我們每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嗎?一不小心把話說大了,把事說寬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世界?其實就是我們人需要怎樣存在?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和人需要怎樣的存在有時候是矛盾的。理解這個矛盾,某種程度上意味着是否具有獨立思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