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筆記56| 黃癉病證並治第十五:症狀及成因/谷癉/女勞癉/酒癉/黑癉

黃癉,意指黃色的病。前面介紹的黃汗病不是真正黃色的病,沒有流汗時是正常人,這個可以看到黃色。

中醫把黃色分爲兩種:陽黃和陰黃。陽黃的顏色看起來比較鮮黃,光鮮亮麗的黃,陽黃易治,約十天左右;陰黃的顏色看起來黑黑暗暗的,難治。本篇就是講陽黃和陰黃的病因及如何治療。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爲風,緩則爲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爲熱,熱則消谷,緊則爲寒,食即爲滿。

黃疸的成因有二:1、外來;2、內發。從而造成:胃過快、脾過慢,因爲有溼積累在脾臟內,脾會腫大頂到十二指腸和膽,致使膽汁逆流入肝,再跑到人身上,便出現黃疸。

一、外因

寸口脈”即陽脈,“脈浮”代表有表症。肺爲胸陽之所,又主皮毛。土生金,脾臟裏面吸收到的營養交給肺以後,肺再把這個營養傳送到四肢,所以皮膚肌肉纔有感覺、纔有力量。當肺把營養傳送到四肢與皮表時,因爲受到表風的關係,這營養沒有辦法完全到達皮表與肌肉裏,於是病人的四肢就會感覺到不正常、不舒適,這就是寸脈浮又緩的意思。痹,就是時緊時麻木感,但不是中風,症狀是病人“四肢苦煩,脾色必黃”,這個脾可以寫成皮膚的皮,皮膚的顏色一定會黃,“瘀熱以行”,黃癉病的第一個症狀就是病人皮膚表面發黃

汗不透發會使溼積累在體內,我們做按蹻式、呼吸吐納、太極或其他練功夫,就是要把平常積累的溼排掉。一天兩天積累的溼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但常年累月積累的溼就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同樣的太陽中風,有的人桂枝湯下去就好了,有的人喝完還會出現其他問題,因爲身體裏有飲(留飲、伏飲),飲不去日久成溼,桂枝湯喝下去汗不透發,再加上體內原有的溼,於是脾溼腫大壓迫到膽,膽汁回逆出現黃疸。

跌陽脈緊而數”是黃疸的第二個症狀,數則爲熱”指胃,“緊則爲寒”指脾,即胃過快脾過慢,脾胃失衡。

二、內因

尺脈浮爲傷腎,趺陽脈緊爲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日谷癉。

尺脈講的是陰,是腎。脾溼太盛,脾土克到腎水,故脾腹水病人是沒有小便的,而肝腹水病人還有小便(肝木只克到脾土)。任何臟都有陰陽,當脾溼很盛時壓制到腎陰,影響到腎臟的陰陽平衡,腎陽會上逆。

中醫的觀念,腎陽往外走時有兩條出路:1、入小腸,與小腸有關聯,一個先天一個後天。尿液從腎經輸尿管入膀胱,本身是熱水,再經小腸火氣化;2、支援胃。先天支援後天,胃會蠕動是因爲腎臟功能很好。反過來,當腎臟功能有問題時,首先影響到胃,胃蠕動減慢,不能納谷,喫東西就吐。尿毒症病人一喫東西就吐,再加上頭暈眩得很厲害(陰盛使陽不入陰往上逆衝到頭),代表腎功能開始衰竭了。

這裏沒這麼嚴重,腎陽反逆到胃,胃會加速蠕動,胃的速度過快,脾的速度因溼過慢,這兩個速度不平衡時會產生黃疸。脾胃相表裏即指協調蠕動,此張彼縮。

當胃蠕動過快、脾因溼蠕動過慢時,胃不斷消食,但脾腫大頂到十二指,使食物下不去,停留在胃裏,時間一久成濁,只有濁水(粘稠的水)能下去,因爲太粘了,到小腸無法氣化進入三焦系統,慢慢滲透入膀胱,小便變得很濃稠,故“小便不通”,爲溼熱。這是食物造成的“谷癉”,堵在腸胃裏。

不管是內因還是外因,共同的根源是脾溼過盛,什麼原因會造成脾臟負擔呢?1、思:考慮擔憂一件事或思念某人,過度思會影響脾臟;2、缺乏運動:常年坐電腦前,溼會積累起來,一得到表風易引發黃疸,溼來自飲。這就是黃疸病的病因,當你知道了病因,處理它就簡單了。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癉,腹如水狀,不治。

額頭是胃氣所在,“”代表胃氣快沒了,津液也快沒了,還“微汗出”,陰還在不斷流失,“手足中熱”,手掌心是心包經,腳掌心是腎經的湧泉穴,心和腎的虛熱在往外走。中醫講:陰和陽要協調,當陰很虛時,陽就不能固守,就往外走,手掌心腳掌心就熱。“薄暮即發”,黃昏是陽入陰之時,陽入不了陰。“膀胱急,小便自利”,無法控制小便,“名曰女勞癉”,過去認爲得此病的人都是近女色過多,這種人看臉即知:臉黑,眼眶周圍黑。實際上,這是中醫的一個缺陷,許多女人也得此病,不過有這個缺陷也沒有關係。“腹如水狀”,腹部感覺好像有很多積水,因爲小便排不出來,實際上並不是鼓脹得很厲害。這一症狀是陰陽分離的現象,“不治”,就算難治,醫者也要放手一搏。

這段講的就是尿毒的症狀,因爲腎臟功能衰竭掉,病人體內的毒沒有辦法完全排出去,終於導致心臟衰竭而死。

心中懊膿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癉。

心中“即胃,胃中常常很難過,胃裏有燥熱,東西不能喫,常常嘔吐,這是酒喝太多造成的,酒客病,沒事就酗酒。

酒喝下去似是表熱,實則裏寒,會停積在胃裏,酒精的刺激讓胃很難受,實際是酒的性是寒的,到了胃裏是冷的,胃要把它消化掉便加速蠕動,故感覺到熱,胃傷到便“不能食,時欲吐”。病很好治,但治習慣即改變習慣很難。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即經病和腑病,純熱症,經病是白虎湯症,腑部是承氣湯症。本應脈浮洪大,反“脈遲”,代表脾臟蠕動太慢,“食難用飽”,一喫飽肚子就難受,且“飽則發煩”,一喫飽情緒就煩燥,還“頭眩”,胃裏東西不消化停積在胃裏,胃熱上衝至頭,只有濁水下去,小便濃稠,故“小便必難”,這是預測即將發谷癉,是食物堵到,肇因是胃過快脾過慢。“雖下之,腹滿如故”,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只能把病人胃裏面堵到的東西去掉,病人還是會回到原狀,所以攻下的同時要把脾胃的蠕動速度平衡回來,這就是張仲景的想法。

夫病酒黃癉,必小便不利,其後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黃癉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喝酒的人 ,寒溼停留在胃裏,慢慢也會影響到脾,讓溼積累在脾,再讓溼熱下注到膀胱,“必小便不利,其後心中熱”,胃裏發炎滾燙,“足下熱”是因爲胃氣往下走,這是一種酒癉的症狀。

還有一種酒癉,“或無熱”,胃裏不熱,“靖言了了”,安安靜靜的不講話,肚子脹滿欲吐,鼻子很乾燥。這種酒癉是因爲中膈積溼,中焦溼很盛的時候會影響到肝臟和脾臟的作用,肝脾腫起來頂到胃,胃在中間被擠得小小的,就會想吐,中醫稱之爲木克土,故“腹滿欲吐”。中焦溼盛還造成大腸的津液無法上升至肺,肺裏很燥,肺開竅於鼻,故“鼻燥”。

其脈浮者”,代表溼熱隔在上,釆吐法;“沉弦者”,代表溼熱在下焦,採攻下法。臨牀上很簡單,不一定要看脈,學《金匱》先有個概念。溼熱如果梗在中焦,就是烏梅丸證。

酒癉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喝完酒感覺胃裏很熱,很難受,想吐,就立刻吐掉,吐掉就好了,不要小題大做。

酒癉,下之,久久爲黑癉,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酒客戒不掉酒,便祕了,去攻下,便成“黑癉”,“目青面黑”,眼睛周圍青的,臉孔整個黑的,“心中如噉蒜虀狀”,吸氣時感覺到胸口到胃這邊有很辣的感覺。進入黑癉,就是肝膽有問題了,顏色發黑時大部分已進入內臟,這是長期喝酒造成的,都是肝硬化、肝癌等之類的症狀。

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肝病的人不管到了肝硬化的階段或怎麼樣,都可以看到黑癉的氣色,就是灰黃相間,有黑有黃相間。爲什麼會“大便正黑”?身體裏有瘀血。肝本身囤積很多的血,當整個肝都硬化掉時,裏面的血管也都硬化掉,無法再囤積血了,本來應該進入肝的血就沒有辦法循環,慢慢地會滲入大腸裏面,於是排出來的大便就是黑色的,像馬路上的柏油一樣,黑油答答的,這是一種症狀。還有一種症狀就是內臟裏面爛掉了,比如說胃癌,到後期病人大便拉出來就好像柏油一樣黑黑的一坨一坨,代表內臟腐爛了,這就是命在旦タ,一般來說看到這種情形就是死症。“皮膚爪之不仁”,皮膚本來就是靠血脈來滋養的,溼熱太盛時,營養沒有辦法供應到四肢上去,而且病人喫不下食物,因爲肝腫起來頂到胃,所以喫下去後又要吐掉,長時間沒有營養在身體裏面,自然皮膚都會變得比較粗糙。一個人皮膚要好,平時有飲時就要去掉,否則日久成溼。還有就是伏熱,比如便祕,也要及時調理好,身體微恙時就動手。

酒客病儘量不要攻下,因爲攻下的藥大都是寒涼的,酒客本來體內就寒涼,再用寒涼的藥會慢慢讓內臟都冷掉,中醫最怕陰寒,會使病情加重。故酒客便祕不用大黃,用麻子仁、柏子仁、當歸、酸棗仁等仁劑來通利大便,攻下會更嚴重。

注:文中涉及到的處方僅供學習交流,不作他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