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看讀書

      我從小是個愛讀書的孩子,雖然沒有舉行過什麼“抓周”禮儀,但對書的熱愛卻是從幼兒起至今沒有斷歇過。我出生時父親正在忙着考研究生,家裏的玩具少的可憐,於是書在我眼中就是玩具似的存在。父親是醫生,各種解剖圖加上彩色的動脈靜脈血管,在我眼中就是好玩的圖畫書。翻倦了就把書按照大小薄厚進行排列,書又成爲可高可低的積木。

      按照現在流行的浸潤式教育的說法,到了三四歲我已經認得四五百個字,《356夜故事》、兒歌全集、《十萬個爲什麼》等簡單的讀物已經可以邊猜邊讀的拿下。在同齡幼童中隨時讓我處於學識的制高點,尤其是讀完《十萬個爲什麼》後隨時可以和周圍小朋友提問解答,在家長的讚許和小朋友的羨慕下,讓小小的我自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爲活動靈活性的欠缺,讓我直到小學始終處於遊戲活動的替補“白麪”狀態。爲了維持我的驕傲,我只要得閒就開始翻看所有和文字有關的東西,小說、雜誌、報紙,乃至說明書、菜譜也絕不放過。

      愛讀書的人,將讀書視爲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一本好書讓他接觸到不同的世界,彷彿和形形色色的人在交流對話。不愛讀書的人,讀書便是一件令人苦惱的事情,文字對於他不是流動的音樂而是可以砸死人的鐵釘,他眼前的世界就僅僅是所見所聞,人以類聚,他接觸的永遠是一個世界的畫面,機械化而刻板。

  我隨着年齒漸長,讀書的種類也更加的繁雜。唐詩宋詞的雋永,武俠志怪的超然,世界名著的宏大,當然還有瓊瑤亦舒的纏綿悱惻和史集的人間百態。小學二年級一篇講什麼是少白頭的科普小文參加了全市作文比賽,在全班同學羨慕的眼光下被語文老師叫到辦公室謄抄稿件;小學三級時給去杭州脫產學習的母親寫去千字長信,囑咐她去西湖泛舟後一定要喫樓外樓的醋魚,還有實地看看肉糉裏到底包的是什麼肉,最後還不忘告訴她回來時別忘買半斤梅家塢的龍井茶(當年我只見過磚茶和花茶)。這封主打美食的去信讓和母親一同學習的叔叔阿姨驚爲天人,可惜除了最後帶回來的二兩西湖龍井,信中推薦的種種母親全沒捨得去消費,不過她說坐公交去看西湖,真的看到了樓外樓,在我寫信錢她是真不知道的。這就是讀書帶給我和我周圍人的一種快樂吧。也許最初也多多少少有炫耀的成分,想要爲了開智啓蒙。後來讀書的目的便真是爲了快樂,聲臨其境讓讀書的樂趣變成了一種難以言訴的幸福。

  讀書的偏好與對食物嗜好一樣,有的人只喜歡某一種或某幾種口味,換一個廚子或換一個做法感覺天崩地裂無法接受。但是我讀書卻是雜食,只要食物衛生,美味與否得喫過才知道,沒見過沙拉醬之前我們只吃蘸醬菜,但有了沙拉我們也沒有因爲它的存在放棄傳統蘸醬菜。書籍是人類智慧樹上盛開的鮮花,只要有水和土壤就必然會長大結出果實。讀書在生命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作用,讀不讀書,讀什麼書有時會改變你生命的走向書裏有你嚮往的人生,嚮往的工作,嚮往的伴侶。同一本書,在不同時間不同境遇也會有不同的感悟。所以,熱愛讀書,讓它成爲生命中最長情的陪伴。林語堂說: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雲,那麼,讓他們讀白雲而忘掉書本吧,或同時讀書本和白雲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