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競賽還很長》:價值感來源

有關鍵情節透露

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看書(我也不知道爲什麼,總覺得只要看書就會變堅強),我每星期都看好幾本書,不挑類型、什麼都看。每看一本書,我就覺得自己好像也成長了一點,並開始培養對很多事物興趣,包括學游泳、學吉他、開始慢跑和一個人旅行,甚至還買了滑板(到底爲什麼要買這個?)。我現在幾乎不記得任何一本當時看過的書,但我卻記得張正一的《讀書日記》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我在區公所擔任基層公務員,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回到家後就洗腳躺上牀,一直看書看到凌晨兩點。"

當時我覺得這很酷,認爲如果以看書、慢跑、旅行、游泳,週末再到附近的公園玩滑板這樣的方式過日子,我的人生應該會比張正一有趣兩倍吧。就這樣過了半年,我雖然依舊在學中,卻等同於休學狀態。我的滑板和吉他實力絲毫沒有進步,所以就趁早放棄了;至於游泳和慢跑則進步緩慢。我雖然看很多書,卻記不住特別的內容,也想不起讓我有深刻共鳴的部分。雖然我也嘗試一個人去旅行,但因爲太無聊,

所以很快就打道回府。就是這樣,我想這就是問題所在。

太無聊。

——羅英石《反正競賽還很長》

我在看到這部分內容時,忽然就明白了我願意爲這本書寫讀書筆記的理由,至少在某些方面,我與作者能夠不謀而合,我猜很多人對以上那段話都會有共鳴。

羅英石在讀大學時陷入了迷茫,於是他讀書、慢跑、旅行、游泳、彈吉他、玩滑板,這聽起來特別美好對不對?非常符合當下年輕人的理想生活狀態,讀書提升內在、運動強健身體、音樂陶冶情操、滑板使人充滿活力,豐富充實,幸福美好。

但是完全不是這樣的,羅英石在這樣歲月靜好的生活模式下,感受到了深深的空虛。一個人想要快樂,需要愛、希望與價值感,然而這些活動對羅英石來說不起作用。他是在走形式,打發時間,裝作熱愛生活。

值得慶幸的是,羅英石能在半年後正視自己的感受,他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對這些活動毫無興趣,自己感到非常無聊。羅英石有一個優點,就事論事,尊重自己的感受。比如讀書,社會主流思想是讀書有益,可以提升思想、開闊眼界,但是他讀過上百本書後感到自己並沒有收穫,於是他客觀的認可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無法從讀書中獲取共鳴與快樂。

羅英石沒有貶低自己,不認爲自己不熱愛讀書是膚淺的表現,也沒有貶低讀書這件事,不認爲讀書這件事毫無意義。這纔是客觀健康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不喜歡它,不是它不好,也不是我不好,只是它不適合我。

如果一個人用看似充實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但生活中沒有讓他爲之激動、快樂的時刻,他就該審視一下自己的日常,是不是活在別人的模板裏,是不是還沒找到自己的價值感來源。#讀書有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