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讀書筆札丨莊子 外篇 在宥(四)

《莊子·在宥》篇,是莊子外篇的第四篇。在宥,意爲:任物自在,任由自得。主旨提出任由天下自然發展,無爲而治。任由人的生命的真實情態自然展現,迴歸人本質的純樸。

續 第️六章

闡述天道無爲,人道有爲的哲思。

1.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爲天下配。

至人的教誨,就像形體會有影子,傳聲會有迴響。有問就有應答,盡其所能,讓天下自然調合。

2.處乎無響,行乎無方。挈汝適復之,撓撓以遊無端,出入無旁 ,與日無始。

相處時寂靜無聲,行爲無特定方向。引領你迴歸自然本性,以遨遊在無盡的境地,出入無依傍,與日無始終。

3.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無己,惡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

言談身形,合於大同境界,萬物同化而無我念,無我念,怎麼還會在乎物象?看到自身與各種物象的存在,這是過去的君子;看到萬物爲一體,這是天地的朋友。

4.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爲者 ,事也;

雖低賤卻不可不放任的,是萬物;雖卑微卻不可不隨順的,是民衆;雖瑣碎卻不可不去做的,是世事;

5.粗而不可不陳者,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

雖不周全卻不可不陳述的,是法則;雖高遠卻不可不恪守的,是道義;雖親近卻不可不推廣的,是仁愛;

6.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爲者,天也。

雖細末小節卻不可不積澱的,是禮儀;雖中和卻不可不提升的,是天賦;雖️合一卻不可不變化的,是大道;雖神妙卻不可不順應的,是天地自然。

7.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 ,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應於禮而不諱,

故,聖人觀察天道而不助長,成就天賦而不勞累,行爲出於道而未事先謀劃,推行仁愛而不依恃,實施道義而不積聚,應合禮儀而不避諱,

8.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

處理世事而不辭讓,遵守法則而不妄爲,依恃民衆而不輕視,遵循萬物變化的規律而不違背。

9.物者莫足爲也,而不可不爲。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

萬物不可強爲,又不可不爲。不明瞭自然規律的人,無法保持天賦的純粹;不通曉道的人,無事可成。

10.不明於道者,悲夫!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 無爲而尊者,天道也;有爲而累者,人道也。

不通曉道的人,可悲。什麼是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爲,而受到尊崇的,是天道;有所作爲,而勞累的,是人道。

11.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位居主宰的,是天道;位居臣下的,是人道。天道與人道,相差甚遠,不可不細加體察。

備註:此篇整理二0二一年  八月讀書筆札。

附言:

譯讀《莊子》,有時一知半解,有時心領神會,卻不能用言語準確表述,只能隨之任之,待日後有機會再更正。

現在更正的是,此篇應爲六個章節。

詮釋這篇時, 看到有問就有應答,忽然想起,答案二字,提煉的答案是什麼?什麼答案是心中最好的,那就是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