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養育,家庭教育中都被忽略的一點

東京奧運會上,14歲姑娘全紅嬋首跳出名,她被譽爲50年難得一遇的跳水天才;得知她的跳水動力是希望能賺錢給媽媽治病,讓網友們無不感嘆動容;全紅嬋父親的一句話“我不能消費女兒的榮譽”,更被網民們稱爲“人間清醒”,他要求女兒聽從教練,刻苦訓練並多讀書的教導,這種長遠的大格局思維,就連人民日報都點名表揚。

全紅嬋有這樣的父母,自身有着連跳水皇后郭晶晶都無比羨慕的專業能力,可以預期,這個小女孩會在未來引領一個跳水時代!

老話說:三歲看到老,七歲定終生。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人,其實是“養育+教育”的產品。學校教育之前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心理撫養的好壞,左右並決定孩子的一生。

公安犯罪學家李玫瑾,在她的新書《心理撫養》,根據多年的案件經驗累積和總結,發現很多罪犯的行爲背後都是有這樣一個原因缺失,就是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撫養人的心理撫養。

什麼是心理撫養呢?就是心理養育。

一個人能獲得健康的心理養育,離不開其父母的早期教育,而父母的品性就是養育孩子心理的種子,並影響孩子的一生。

同樣是天才運動員,上屆倫敦奧運會,游泳運動員孫楊共獲兩金一銀一銅。這個被稱爲是百年一遇的泳壇天才,卻在2020年被國際體育仲裁法院判處禁賽8年。

事件的起因是孫楊“暴力抗檢”事件,國際泳聯就此召開聽證會並現場直播,孫楊和母親都參加。在聽證會中,孫楊屢次違反規則,臨時要求替換翻譯,孫楊母親在以“證人”的身份出席時,無視法官問題自說自話。

目睹“無視規則”的孫楊母子一番作爲,國民們清醒的意識到,孫楊是“完美”的複印了母親的行爲舉止,雖然禁賽決定最終被減爲4年,孫楊無緣東京奧運會,運動生涯就此畫上了句號。

從孫楊的整個成長曆程來看,隱患早就暗藏其中,母親總是以兒子的成績來要挾運動隊,並左右教練的訓練,甚至擔當孫楊事業經紀人的角色,私自發展孫楊的商業功能。

不得不感嘆,孫楊的天才能力,實際上是敗給了母親的品性。

家長渴望自己孩子未來成爲什麼樣的人,具備什麼樣的品德,可以把它們羅列下來,對照自己,是否具備。

若沒有,讓自己先擁有這樣品德、擁有這樣的特性,然後以這些作爲參照。來培養和教育孩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所有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來自個人,而人的問題就是來自早年的養育。

既然,早期的健康心理養育能左右並決定孩子的一生,那麼什麼纔是健康的心理養育呢?

最健康的心理養育,是父母對孩子情感的滋潤和性格的優化

 滋養孩子情感的最佳土壤,是父母彼此相愛。

 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孩子,而孩子的天性就是愛媽媽,看到爸爸愛媽媽,孩子就學到了什麼是愛,在他以後的人生中,就自發的去善待身邊人。

星二代小小春特別討人喜歡,他首次在《爸爸去哪兒》中出境,村長李銳在每一個孩子面前,都用各種農具敲敲打打,只有小小春露出笑容並拍手,善解人意的說:“好好聽哦!”

年幼的他,就算面對自己父親,一張臭臉的陳小春大聲呵斥時,他都能淡然的說到:“Can U stop angry now?”陳小春自己也承認,被兒子這種冷靜的個性驚住了。

當我們看到陳小春和應採兒的相處方式,就知道小小春討喜的性格由來。

外表酷酷的陳小春,一看到應採兒就會笑容滿面,言聽計從。

節目裏陳小春父子住在村屋中,晚上和應採兒視頻童話,小小春最後一個舉動暖心爆棚,他對着視頻裏的應採兒說:“媽咪,I ove you!”然後就好像抱着媽媽一般把手機緊緊的擁在懷裏,可見小小春對母親是如此的依戀哪!

孩子0-6歲時,父母首要做的事情就是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長期的陪伴、日常生活中的擁抱,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家長的這些點滴行爲都是爲孩子的心理源源不斷輸入營養。

家長給足幼年孩子豐富的心理營養,他們的內心有着滿滿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長大進入青春叛逆期,他也不會因爲和父母的矛盾而反目成仇,更不會走上絕路。

在一次心理課堂上,老師給我們講了他自己身邊的一件事,當時他的表哥來找他,苦惱自己兒子學習成績差,還有兩個月就要面臨高考,擔心孩子無法考上大學。

本就是表兄弟,老師對他家情況比較瞭解,然後仔細詢問了些情況,給了表哥一個建議:這兩個月不要去管孩子,天天給表嫂洗腳。表哥將信將疑,天天晚上給老婆端洗腳水,夫妻兩人關係其樂融融。果不其然,孩子考上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學。

表哥興奮報喜遂好奇問老師:“這個洗腳水有什麼魔力嗎?”老師說:“因爲你們夫妻關係和睦,家庭氛圍極其溫暖,孩子的內心自然就會安定,所有專注力都會集中,自然就考上大學啦!”

如今離婚率日漸上升,出現很多單親家庭,很多家長不自由主擔心教育問題。

要知道,家庭結構完整,並不代表它的功能健全。

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什麼?是家人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顧互相溫暖。

祖輩關心孫輩,單親父母關心父輩,親戚之間互相關心,彼此之間流動的愛,孩子都能切身感受到。

只要家長用心,還可以創造一個愛孩子的人物。

閨蜜是位資深單親媽媽,孩子兩歲時,她帶着兒子單過。

雖然離婚,但她卻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每到12月,她們母子一起佈置裝飾, 濃郁的聖誕氣氛,連我們一幫成年人都忍不住帶着自家孩子往她家跑。

每年冬天的聚會,孩子們交換禮物,分享彼此的歡樂,單親媽媽用這樣的方式,爲孩子譜寫了愛的旋律。

孩子12歲時,閨蜜問兒子:你現在已經知道世界上是沒有聖誕老人的,那你覺得媽媽是否欺騙了你?閨蜜兒子回答說:“媽媽,不管有沒有聖誕老人,但是它給了我整個童年一個期盼!”

當家長用愛去撫養孩子,孩子的內心就會開出一棵叫“溫暖”的花朵。

一個內心盛滿了“溫暖“的孩子,是充滿了人性的情感,他的一生是向善而生的。

只有家長對孩子用心的愛,才能在孩子面前更好的立威,不斷修正孩子的行爲。

英國有句諺語:行爲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社會行爲的規範,是體現在家庭中延伸至社會乃至國法中。

家長在養育孩子時,都要有責任意識,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恩威並施,溫柔而堅定的教育才能雕琢一個孩子的品行。

去年,武漢金銀潭地鐵站,一位拖着兩個行李箱、揹着兩個包、還提着兩隻袋子的中年女人,被身後雙手插兜、優哉遊哉的十多歲小姑娘,一邊推搡腳踹,一邊罵罵咧咧。現場的路人看不下去,上前勸阻,女孩竟又轉身追打路人。目擊者威脅說,你再繼續打,我就報警了。一直躲躲閃閃的母親此刻卻站了出來,沒有趁機教育女兒反而安慰起來:沒事了沒事了,別生氣了。

網友們紛紛留言,這樣的孩子早晚是要禍害社會的。

養育孩子,不僅僅字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要爲孩子建立行爲準則。

準則就像大腦中的籬笆,孩子清晰的知道行爲邊界,一旦越界,家長要給予適度的懲罰,看似懲罰,實際是保護孩子的屏障。

受到制約的行爲會形成習慣,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孩子的行爲就是父母潛意識的寫照。

這位武漢地鐵媽媽,爲何不敢阻止女兒的行爲,是寵溺嘛?或許是,也或許她沒有勇氣說這個“不可以”這三個字。

明知孩子的行爲異常,家長卻不敢制止或無力改變,那你要感謝你的孩子,他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幫助你成長。

有可能這位家長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是討好性人格,都是按照別人的意志而活,而她的孩子用“恣意張揚”的活法來提醒自己的母親。

孩子出現的問題,一旦束手無策,家長就非常有必要自己去學習去提高了。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的。

教育關係到一個民族,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脈,而教育的源頭就是在家庭中,在家長的腦海中,在父母的心裏。

國家的雙減政策,把整個社會過多專注孩子學習成績的教育體系,扭轉到更科學,更人性化的軌道上來。

國家需要的人才,是身心健康的,綜合能力強的,熱愛學習的,積極向上的優雅生活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