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限制你行動力的是不安全感,而你,是唯一能滿足自己的那個人

1. 父愛缺失

於貧寒家庭出生的小玉,是家中最小的女孩,她有兩個姐姐。

爸爸祖輩都生活在封閉的大山裏,重男輕女的思想極其嚴重,做夢都渴望有一個兒子。

經歷過兩次失望的爸爸,見到小玉出生的那一刻,氣急敗壞地衝出房間,嘴裏罵個不停......

小玉的童年記憶裏,對爸爸最深的感受就是恐懼和抗拒。

印象中,爸爸每天酗酒,回家後對媽媽、對她們姐妹3人非打即罵,說得最多的幾個字是“女人真沒用”。

“爸爸不喜歡我,從不抱我也不帶我玩。你既然不愛我,爲什麼要生下我?!”小玉的心裏充滿着難過沮喪和隱隱之痛。

小玉10歲時,爸爸不幸離世。

震驚之餘,小玉居然沒有感覺很痛苦,反而如釋重負:終於解脫了!

16歲,媽媽沒錢供她讀書,小玉輟學了,她很長時間都處於特別迷茫的狀態:

想去縣城打工,卻害怕陌生環境;想多賺錢證明自己,內在卻覺得自己不行;腦子裏想法很多,卻始終行動不起來......

2. 索愛不得

很多成年人,包括小玉,都曾受困於原生家庭的創傷。

在兒時的小玉看來,爸爸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應該給予孩子無限的愛與溫暖。

但是,爸爸,並不是天生就會愛的。

每個人在繁衍下一代的時候,都靠最初的本能、記憶的傳遞、以及情感的傳承。

很大程度上,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怎麼對待他,大概率他就會如何對待他的孩子。

可作爲孩子,從沒體驗過父母的角色,根本無法理解這些。

小玉渴望的,是爸爸不離不棄的愛和生生不息的溫暖,可是長期以來,她都索愛不得。

她那份孤獨、被輕視以及不被愛的情緒,難以言表,長期以來藏在潛意識深處,始終揮之不去......

傷痛在內在發酵,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小玉,讓她重複感受那些傷悲和難過。

原生家庭裏,每個人不知不覺,可能都會有未彌補的創傷體以及未實現的渴望。

由於這份巨大的缺憾,於是,我們就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在世界各個角落:

想要遇見一心一意愛自己的伴侶,想要找到天涯比鄰溫暖自己的知己......

出於吸引力法則的反向力量,虧得越多,就越想要。

3. 自我覺知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家庭潛移默化和社會環境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一個缺乏愛和安全感的人來說,沒法公正平和地看見自己所擁有的,而習慣性地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缺失的部分。

所以小玉把自己封閉起來,冷眼旁觀世界,拒絕交託信任。

她想要有所作爲,無奈瞻前顧後,行動力不足,慢慢地丟棄着自己對生活的選擇權。

行動力,從源頭上來說,與原生家庭有着原始的關係。

但是,人不能因此就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於父母以及原生家庭。 

成年之後,行動力,其實更多是自己的選擇,跟️藉口逃避、自甘頹廢和自我放縱有關係。

作爲成年人,我們需要的,是自我覺察的勇氣和自我改變的覺醒。

4. 念起就做

其實,我們生而爲人,是有選擇權的。

曾經再多愛和安全感的匱乏,最終也會臣服於強大的意志力和落地的行動力。

中國現代高僧虛雲禪師,心地善良,慈悲爲懷,親自帶頭修建和修繕過全國各地多座寺廟。

5歲時,父母身體不好,將虛雲禪師交給祖母撫養;因爲家境較差,他接受了基礎教育之後,全是自學。

按常理來說,虛雲禪師也承擔許多源於原生家庭的痛楚:與父母分離,安全感缺失......

可是,他沒有自憐自艾,而是選擇珍惜生活當中的一切福德因緣,盡己所能,服務大衆,將使命感與行動力合而爲一。

一次,有人邀請他:“師傅,咱們去修寺廟吧。”

虛雲禪師轉身進屋,背上行囊,立即準備出發。

那人驚了,問道:“現在就走嗎?”

虛雲禪師說,“不然呢?既然決定要做了,就趕緊動身,當下,此刻!”

當一個人念起就行動,形成習慣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有太多拉扯。

他不會草率地天馬行空,但只要依照心意下了決定,馬上就行動,不糾結,不猶豫。

因爲他知道,愛和安全感,不是靠父母,也不靠他人,最終是由自己給予自己的。

所以,他愛重自己,覺得自己很美好,值得且配得世間所有的體驗。

因爲他知道,生命的精彩在於發現每一時、每一事的意義,並將之呈現出來!

因此,他會執行自己下的每個決定,讓自己得償所願,不負此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