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年輕,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吧

放假之前,校長要求班主任在暑假期間給所有學生家長打個電話。我準備暑假過完一半的時候打。做這項工作之前,我有些緊張,有點“社恐”的感覺。經歷了一些心理搏鬥才平復下來。

打電話之前,我先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學生的名字、期末成績和排名,接着我撥通了電話。先問對方是不是某某學生的家長(怕學生留錯的電話號碼),接着做自我介紹,再就是問學生放假以來在家的表現,再說學生平時在學校的表現和期末成績等等,最後希望家長能夠多和學校溝通交流,達到家校共育的良好效果。


班上有38個學生,雖然我接手班主任工作九周,但我對他們還是比較瞭解的。在打電話的過程中,我又發現了學生的不同一面,進一步驗證了新課改的學生觀: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深感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如果細細去了解一下學生的家庭,或許就會理解他們爲什麼有那種表現了。

我所在的學校在農村,家長文化程度不高,要麼務農,要麼長期外出務工,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可能就是:要好好學習,不然就會受到什麼懲罰。

其實這種情況不能怪罪於任何人,只是他們到現在似乎也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更別提以身作則。有一次在課堂上,談到父母喜好的有關話題,一個學生脫口而出:“我爸媽一天到晚刷抖音。”明明多次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但是家長是怎麼做的呢?

還有家長,約幾個朋友來家裏打麻將,把屋子搞得烏煙瘴氣,扯着嗓子對孩子喊:“趕緊寫作業啊。”孩子能靜下心來寫作業嗎?而且他可能還會想:當年我爸(媽)沒好好讀書,如今還是可以過日子啊,而且過得自由自在,那我爲什麼不可以呢?

遇到了一些令人費解的家長,他們態度冷漠,和我交流時說的最多的就是“哦”“嗯”,說實話,第一感覺挺生氣的,我不僅沒有受到來自家長的尊重,而且也感受不到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他們對我說:“要是孩子表現不好,你就給收拾。”在他們看來,用體罰或許可以管好學生,可以讓他們乖乖聽話。

還有一個家長確實令我震驚。問孩子假期的學習情況,他說:“我也不清楚,她和她奶奶住在下面房子,我也沒問過,等明天上來我問問。”

當然,也遇到了一些比較負責的家長。他們很積極地與我交流,最後還會表示感謝。我從他們那裏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就像去年剛上班一樣,我心裏充滿疑惑:爲什麼十年前的農村教育和十年後的農村教育基本沒有變化呢?我十分震驚,同時也感到痛心,拿什麼來拯救這惶惶的農村教育呢?

我能明顯感覺到,這個時代的孩子差距已經越來越大。當有些孩子拿着智能手機刷視頻、打遊戲、發說說時,另一些孩子在讀經典、學美術、彈鋼琴······前者對未來沒有什麼規劃,“享受當下,及時行樂”是他們的生活宗旨。到底是什麼造就瞭如此差距?是家庭、地域還是手機?或許都是。但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思想觀念。

家長和孩子從根本上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他們或許只能看到:學習好了以後才能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就像有個學生說電影《暖春》中的小花大學畢業後卻只做了一名農村教師,多不划算啊!在他們眼裏,是不是大學畢業後只有在一線城市工作纔算成功呢?我不得而知,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孩子的思想觀念。

我在上班之前,堅定地秉持“愛之教育”的觀念,當然我也是這樣去做的,但是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竟然行不通!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我想象的那麼美好純真。我對他們越好,他們只會蹬鼻子上臉,挑戰我的底線。十三四歲的孩子,怎麼會有一副市儈模樣呢?失望的同時更多的還是痛心。

在教育界,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公式——5+2=0。意思是五天的學校教育等兩天週末後化爲烏有。其實很令人心痛。再厲害的教育專家也無法阻止這個事情發生。

衆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全社會都在要求老師如何教育育人,但是對家庭呢?難道教育不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嗎?

作爲老師,我們無法去改變學生的家庭,也無法要求這個社會給學生良好的影響,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

我不奢求能影響所有學生,只希望能影響一部分學生。人生在世,總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我覺得,做一名稱職的老師就是有意義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