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魯迅茅盾超讚,文學洛神力作,到底高在何處?

/杜豆豆


《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式小說,作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

蕭紅生逢戰亂,一生坎坷。雖然出身於大戶人家,但19歲離家後,也經歷過窮困潦倒,嘗過世事滄桑,年僅31歲就在香港病逝,可以說,她的一生是悲涼的。

但是,她的文學成就卻是令人敬仰的。

魯迅曾贊她爲“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留下了60萬字的著作,被譽爲30年代的“文學洛神”,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爲她的代表作,更是被茅盾先生評價爲“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如此高的評價,到底《呼蘭河傳》有什麼神奇之處呢?我總結了四點:

首先第一個要讚歎的,是作品的主題表達。

蕭紅是從一個兒童的視角創作出《呼蘭河傳》的。在這部小說中,她以平和、但略帶憂傷的筆調,寫出了她的童年記憶。一個個故事的串聯,述說的是呼蘭小城的風土人情,展現的是當時的世間百態,反映的是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揭露的卻是人性的善惡交織。

蕭紅出生於1911年,她記憶中的呼蘭河城應該在1925年前後。那個時候,中國正值戰亂四起,軍閥混戰,日本控制着東三省。《呼蘭河傳》看似在忠實記錄小城的人情風俗和小人物們的悲歡,揭示的卻是幾億國民的共性。

這種共性是什麼呢?

是善和惡對人心的糾纏。《呼蘭河傳》唱出了一首悲歌,歌裏是對善惡糾纏的人生,無奈而又無盡的悲憫。

即便到今天,這種共性依然存在。

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今天,不管經濟有多繁榮,一代一代有多少變化,人性中的善惡其實都沒有變,就像硬幣的兩面,有正反卻又統一着。

“前一秒對乞討者心生悲憫,後一秒對流浪貓飛踢一腳。” 這種小市民的心態和行爲,從來就沒有變過。是善還是惡?沒有答案,善惡永遠都在交織糾纏,沒有盡頭。

其次第二點,是精妙的選材。

《呼蘭河傳》中選擇描寫的,都是典型事物和人物的描寫,通過他們,揭示出的是日常生活背後的民衆觀念。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

除了描寫,作品的切入角度也是很巧妙的,有場面,有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有民俗儀式。比如,路上的大坑、跳大神、看戲等等,這些描寫看似平常,卻充滿着人生的淒涼和命運的無常。

再有第三點,是細緻的敘述和描寫。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了自己童年回憶中家的荒涼和鄰居們的悲歡: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危險,我卻自己以爲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對人物的描寫也十分生動,通過簡潔的對話、精細的神態以及側面描寫,一個個人物便被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比如爺爺深沉的愛,父親的冷漠,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還有愚昧的婆婆等等,無一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不僅從這些描寫中,看到了一個個立體的形象,而且還從他們的命運和行爲中,讀到了值得思考的時代弊病。比如,小團圓媳婦的天真和婆婆的愚昧,有二伯的古怪和馮歪嘴子一家的命運,都折射着植根在中國農民腦中的那些宗法觀念。

還有第四點,是獨到的語言風格。

蕭紅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這種文體突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用自傳式敘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蕭紅體”。娓娓道來,充滿詩意,寄託着她悲天憫人的情懷。

對此,朱汝霖老師曾評價說:

“蕭紅的文學語言發展到《呼蘭河傳》,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形成了它獨具風格的語言藝術,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一代文學洛神,雖然年紀輕輕就走了。可是,卻留給了我們如此美麗的作品。最後,借著名的武俠小說家金庸的話表達一下自己的敬意:

“蕭紅在香港寫的《呼蘭河傳》感人至深。我看完此書後,竟去淺水灣她的墓前憑弔一番,深恨未能得見此才女。”

(本文結束)

陪孩子一起快樂讀書吧!我是杜豆豆,兩個孩子的媽媽,愛讀書、愛碼字,歡迎關注我,在讀書的路上快樂同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