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讀書當有光芒》想起

《讀書當有光芒》,這是隨手翻閱牀頭櫃上的雜誌——《讀者》上的一篇文章。初讀題目,波瀾不驚,心想也不過就是“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書猶藥也,可以醫病”等等之類早已爛熟於心的名言警句所說的意思,“新壺裝舊茶”,還是些老生常談的話題吧!文章不長,正巧手機充電中,有點無聊,就耐着性子看起來。

忽而發現這種閱讀狀態纔是最該讓自己反思的,從前一收到讀者雜誌,常常是迫不及待地翻閱,恨不能一口氣把一本書都看完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幾本雜誌來了,常常會在牀頭櫃上躺好多天,空閒時間手機刷得頭暈眼花,連各種平臺公號的雞湯文和娛樂八卦都刷完了,甚至p多多的種樹也無水可澆了,實在無聊,纔會隨手抓起雜誌,簡單翻一翻,就會放下了,再拿起手機……不知不覺,什麼時候最喜歡的閱讀被手機綁架了?

先把那點瞬間感慨的小思緒放一放,繼續讀文章。當把整篇文章讀下來,纔有一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

“讀書當有光芒”,從袁枚的一則鬼故事說起,連鬼吏都知道:書讀得好的人,胸中字字皆吐光芒。但是面對“胸中高頭講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策略三四十篇,經文七八十篇”的老學究,鬼吏說他“字字化爲黑煙,實未見光芒”。老學究讀書少嗎,不少。“環櫥皆書也,環牀皆書也,環桌皆書也,埋在書籍中,如埋在書山裏。”讀書幾十年,心無所悟,不是黑雲壓城,就是濃霧鎖鄉,“字字化爲黑煙”。

文中接着又引用明朝謝肇淛的話,說好書之人有三病。第一病是,"浮慕時名,徒爲架上觀美,牙籤錦軸,裝潢炫曜,驪牝之外,一切不知"。買了新房,有些人要專辟書房以示風雅,房有了,書也花錢買了,買的都是精裝書,可是,一本也沒讀過。第二病是,"廣收遠括,畢盡心力,但圖多蓄,不事討論,徒涴灰塵,半束高閣,謂之書肆可也"。其實這與第一病類似,都是求書多,捨得投資購書,稍有不同者,書他還是讀的,並不全然當擺設,只是一個人讀啊讀,從不與人交流,從不與人討論,從不把所學用於生活。書讀完,就算完,然後把書束之高閣。這般人,不是讀書人,不過是裝書的櫥櫃。第三病是,"博學多識,矻矻窮年,而慧根短淺,難以自運,記誦如流,寸觚莫展"。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知道分子。天文地理、化學物理、醫護生理——天南地北,無所不知;古今中外,無所不侃。跟人聊天,沒有他不知道的,卻有一樣不知道:您對這事怎麼看呢?知識有一萬,見識無萬一。

袁枚談讀書,與謝肇淛談讀書,兩個人貌似各談各的,實則殊途同歸,談的是一個事:書要讀,讀要有所思。兩個人正是從不同角度,來印證孔子所說的讀書觀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了那麼多書,什麼觀點都提不出,什麼見識都貢獻不了,白讀了。

還記得以前網上讀來的好多網友都點贊認同那句話:“讀了那麼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當時也很認同,但沒有思索這是爲什麼。讀了這篇文章,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書是讀了,但讀到了什麼?記住了什麼?又思索了什麼?很多人和我一樣,自詡讀了很多書,家裏書架裏,是滿滿地藏書,當別人提起某部名篇大作,也會說“這本書我也看過。”很多書看是看了,當時也會被故事情節或者各種大道理吸引,但過了幾天,也就付之腦後,沒有思索,更沒有化作現實中可以引以爲鑑形成自己的觀點,應用到實踐中,所以,都白讀了。

“什麼都看了,什麼都忘了,根本不去思考,則其讀書,恰如老學究,讀了那麼多書,卻字字化爲黑煙。”

文章雖短,我卻反覆讀了三遍,掩卷,久久沉思,但願以後看的書,都不白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