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书当有光芒》想起

《读书当有光芒》,这是随手翻阅床头柜上的杂志——《读者》上的一篇文章。初读题目,波澜不惊,心想也不过就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书犹药也,可以医病”等等之类早已烂熟于心的名言警句所说的意思,“新壶装旧茶”,还是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吧!文章不长,正巧手机充电中,有点无聊,就耐着性子看起来。

忽而发现这种阅读状态才是最该让自己反思的,从前一收到读者杂志,常常是迫不及待地翻阅,恨不能一口气把一本书都看完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几本杂志来了,常常会在床头柜上躺好多天,空闲时间手机刷得头晕眼花,连各种平台公号的鸡汤文和娱乐八卦都刷完了,甚至p多多的种树也无水可浇了,实在无聊,才会随手抓起杂志,简单翻一翻,就会放下了,再拿起手机……不知不觉,什么时候最喜欢的阅读被手机绑架了?

先把那点瞬间感慨的小思绪放一放,继续读文章。当把整篇文章读下来,才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读书当有光芒”,从袁枚的一则鬼故事说起,连鬼吏都知道:书读得好的人,胸中字字皆吐光芒。但是面对“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策略三四十篇,经文七八十篇”的老学究,鬼吏说他“字字化为黑烟,实未见光芒”。老学究读书少吗,不少。“环橱皆书也,环床皆书也,环桌皆书也,埋在书籍中,如埋在书山里。”读书几十年,心无所悟,不是黑云压城,就是浓雾锁乡,“字字化为黑烟”。

文中接着又引用明朝谢肇淛的话,说好书之人有三病。第一病是,"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曜,骊牝之外,一切不知"。买了新房,有些人要专辟书房以示风雅,房有了,书也花钱买了,买的都是精装书,可是,一本也没读过。第二病是,"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实这与第一病类似,都是求书多,舍得投资购书,稍有不同者,书他还是读的,并不全然当摆设,只是一个人读啊读,从不与人交流,从不与人讨论,从不把所学用于生活。书读完,就算完,然后把书束之高阁。这般人,不是读书人,不过是装书的橱柜。第三病是,"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分子。天文地理、化学物理、医护生理——天南地北,无所不知;古今中外,无所不侃。跟人聊天,没有他不知道的,却有一样不知道:您对这事怎么看呢?知识有一万,见识无万一。

袁枚谈读书,与谢肇淛谈读书,两个人貌似各谈各的,实则殊途同归,谈的是一个事:书要读,读要有所思。两个人正是从不同角度,来印证孔子所说的读书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了那么多书,什么观点都提不出,什么见识都贡献不了,白读了。

还记得以前网上读来的好多网友都点赞认同那句话:“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当时也很认同,但没有思索这是为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书是读了,但读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又思索了什么?很多人和我一样,自诩读了很多书,家里书架里,是满满地藏书,当别人提起某部名篇大作,也会说“这本书我也看过。”很多书看是看了,当时也会被故事情节或者各种大道理吸引,但过了几天,也就付之脑后,没有思索,更没有化作现实中可以引以为鉴形成自己的观点,应用到实践中,所以,都白读了。

“什么都看了,什么都忘了,根本不去思考,则其读书,恰如老学究,读了那么多书,却字字化为黑烟。”

文章虽短,我却反复读了三遍,掩卷,久久沉思,但愿以后看的书,都不白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