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看教父搶銀行!我笑抽了

搶銀行。

是在電影裏永遠不會過時的情節。

如果要選出一部搶銀行的影史最佳,那十有八九就是《熱天午後》

導演西德尼·呂美特,《十二怒漢》就是他的第一代表作。

在豆瓣上,《熱天午後》是他評分第二高的導演作品,高達8.7分。

有可能是一位被低估歷史地位的導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同時期有一個庫布里克。

主演阿爾·帕西諾和約翰·凱澤爾,以及很多海報上的持槍造型,難免會產生一種誤導。

沒辦法,1972年和1974年《教父》系列的兩部電影大火,帶旺了黑幫犯罪題材,有槍就有票房;

飾演二代教父的阿爾·帕西諾,和演二哥弗雷多的約翰·凱澤爾,都是一躍當紅,找到他們主演,投資就不用愁了。

《熱天午後》在緊接着的1975年上映,宣傳上蹭點熱度無可厚非。

但實際上,整部電影一共只開了兩槍。

故事根植於70年代初越戰後期的時代背景,講述了3名美國青年搶劫銀行,中途不斷髮生各種意外,最終演變成了一場警匪對峙的持久戰。

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劇本,並非是純屬虛構,而是來源於轟動全美的一次銀行劫案。

導演還特地找到主角原型,支付了7500元的授權費,並許諾了1%的電影利潤分紅。

原型在電影裏被改名叫桑尼,他估計做夢都沒想到,電影公司給到他的錢,會比銀行裏所能搶到的現金還要多。

西德尼·呂美特在電影開場先用一組看似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街拍,配了一段音樂,展現了當時美國街頭的衆生相。

這麼做的一個作用是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可以看出,雖然那時越戰還沒結束,美國本土卻好像啥事都沒有,日子該怎麼過還得過。

潛移默化的作用是暗示這是一個來自於現實的故事,音樂還沒結束,主人公已經置身於場景之中。

意思可以是,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只是芸芸衆生中的小人物。

阿爾·帕西諾的二代教父形象深入人心,到80年代《疤面煞星》裏的爆烈黑老大,90年代《盜火線》裏的勇武警察,21世紀《愛爾蘭人》裏的工會會長,他給多數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無論演好人還是壞蛋,都是那種大哥級的人物。

《熱天午後》裏他飾演的桑尼,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物。

沒有什麼特別出衆的才能,混社會混得很平庸,所以當桑尼需要一筆鉅款的時候,只能想要搶銀行這個簡單粗暴的辦法。

一般搶銀行都要經過一番精密的計劃,《蝙蝠俠:黑暗騎士》裏的小丑就做了一次精彩紛呈的示範。

不過那真的只是電影效果。

現實是桑尼壓根沒什麼大計劃,他和兩個同夥就是一人拿一把槍,選擇在銀行快要關門的時候行動。

能有這種自信,全憑他曾在銀行工作過一段時間的經驗,知道一般的報警系統是怎麼回事。

確實,他依靠經驗成功阻止了銀行職員觸發報警系統。

卻也聰明反被聰明誤。

他以爲燒掉銀行的記錄,就可以逃脫警察的追捕。

誰知燒紙的煙霧,卻引來了一個熱心路人的注意。

經理說他去把路人打發走,剪輯很雞賊地在他們對話中間,切回了一下桑尼的視角,說明玻璃門是有隔音效果的。

表面看上去經理很聽話,沒有跟路人說被搶劫了。但真是這樣,感覺沒必要切給桑尼鏡頭的,經理完全有理由在對話中小聲加了一句,“我們被劫持了,報警。”。而路人最後說的一句話是,“OK”。

警察並不知道桑尼的身份,可以確定並不是中途跑路的同夥告密。

那隻能是路人報警。

如果在經理不泄密的情況下,路人就能猜到裏面有人搶劫,那這路人也太神了。

所以最大可能性是經理藉機給了提示,路人隨後報警,明確說明了有人被挾持,警察纔會這麼快就調動這麼多警力包圍。

試想如果路人只是單憑自己的判斷就報警說有人搶劫銀行挾持人質,萬一判斷錯誤呢?他是要負責的。據說在美國報假警,那是觸犯法律,甚至會坐牢的。只有經理給了明確的提示,他纔有理由報警。

桑尼一開始也懷疑經理,經理說他的薪水不足以讓他逞英雄。

不過之後他透露自己有兩個孩子,也意味着他不能失去這份工作。

假如桑尼真的這麼順利把錢搶走了,他這經理什麼也沒做,恐怕工作是很難保住。這絕對有提示路人報警的動力。

這隻能是其中一種解讀,是否正確見仁見智。

重要的是,這種留白空間是《熱天午後》的一大亮點。

結局桑尼是否選擇放棄,進而背叛了約翰·凱澤爾扮演的同夥薩爾,也具有非常大的解讀空間。

桑尼的原型人物曾在電影上映後給出了“官方解讀”,說自己沒有背叛。不過他這麼說也是爲了顯得自己講義氣,而不是出賣朋友的小人。

而且電影也不一定要完全根據現實的來,在極端環境下,人有什麼事不能做出來呢。

主人公被逼入了一條無法回頭的絕路。

這是《熱天午後》能夠扣人心絃的關鍵點。

但扣人心絃的方式,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以至於這麼一部較爲純粹的犯罪片,可以歸入到黑色喜劇類別。

劇本在敘事上有着很精心的設計。

桑尼的搶劫動機一開始是隱藏的,到中段,也就是中點場景,被用來作爲反轉爆點。所以建議在閱片前不要看任何劇情簡介,說不定就有把桑尼動機寫出來的。

在反轉之前,被着重表現的是整起事件的荒誕性。

毫不誇張地說,從阿爾·帕西諾踉蹌地拿出槍開始,真的可以一直笑到中間的大反轉部分。

搞笑程度不輸任何一部純喜劇片。

笑到抽筋都不奇怪。

警察的到來讓桑尼和薩爾陷入崩潰。

搞笑的是,被挾持的職員居然質問他們。

你們怎麼搞的,搶劫銀行都沒個計劃的嗎?

明明是劫匪強勢,人質弱勢,卻搞得像大人批評小孩一樣。

嗯,人質在批評劫匪。

警察出場之後,真正的好戲開始上演。

基於當時美國社會的特殊性,由於桑尼挾持了人質,警察不敢輕舉妄動。這就給了桑尼表演的機會。

在桑尼提到了阿提卡事件後,圍觀羣衆的情緒被點燃。

警察更是不敢來硬的,擔心引起輿論風波,領頭的要負責事件。

阿提卡事件是發生在1971年的一起監獄暴動事件,美國警方採取了過激措施鎮壓,導致許多無辜囚犯也被殺死,更要命的是囚犯多是黑人,警察多是白人,這就觸碰到了美國社會的一個痛點。

美國人民像近年弗洛伊德被跪殺事件那樣,興起了巨大了風浪。在這種大環境下,警察要是再傷了無辜,無疑是給整個社會火上澆油。

最主要是媒體來到了現場,對這場劫案進行了直播。搞得警方想直接射殺桑尼都要擔心太暴力會不會影響到電視機前的小孩子。

人質和媒體成了桑尼的絕對護身符。

他竟然可以肆無忌憚,手無寸鐵地走出銀行大門,和警察吵架。

警察明明近在咫尺就能抓獲這名罪犯,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自美國建國以來,就有着反抗權威的傳統。看着桑尼和代表權威的警察對抗,又因爲阿提卡製造出輿論之後,桑尼還贏得了圍觀羣衆的喝彩,活生生被捧成了一位英雄。

這種事大概也只有在美國纔會發生。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個不爽桑尼的路人忍不住衝過去揍桑尼,警察居然拉走了路人,替桑尼解圍。

是的,警察替罪犯解圍,把打罪犯的路人抓進了警車,接着還給了罪犯創可貼,處理傷口。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被挾持的職員大姐,明明可以出去了,桑尼也沒阻止,她卻要求回到銀行裏面繼續當人質。

警察眼看就要救出一個人質,卻被人質拒絕救出。

類似的荒誕戲碼還有很多。

神奇的是,西德尼·呂美特真的不是在拍喜劇,他沒有用任何喜劇手法來表達。沒有滑稽的配樂,也沒有專門用來製造幽默的臺詞。

阿爾·帕西諾的表演也絕對不是喜劇,他僅僅是呈現出了搶劫這件事,確實是超過了桑尼的能力範圍。

一切就只是把事情本身拍出來罷了。

喜劇從來就不是一種手法。

且喜劇的內核永遠都是悲劇。

反轉之後,觀衆對桑尼這個角色會產生一定的同情。

他糟糕的處境開始被放大,悲劇色彩在後半段纔得到釋放。

前半段有多爆笑,後半段就有多悽慘。劇烈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衝擊力。

尤其是桑尼寫遺書那段,沒什麼比面臨死亡更爲絕望了。

桑尼做錯了,他需要爲他的錯誤付出代價。

《熱天午後》賦予了他一種越戰受害者的形象,加上他沒有傷害任何一個人,這爲他贏回了一些尊嚴。

也難怪角色原型在看完電影后,對影片整體感到滿意,並對阿爾·帕西諾的表演表達了佩服。不過他對故事的真實性提出了意見,比如他和妻子在現實中早已離婚,而不是在電影中仍有糾葛。

這場鬧劇最終肯定是以失敗告終,不然FBI就可以就地解散了。

但他因爲電影,他未必是全敗。

搶銀行一分錢沒搶着,他卻依靠這段經歷給好萊塢提供了素材。所獲得的收益最終幫他實現了原本爲了搶銀行的目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