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中哲的時候,我們談些什麼?上海交大首屆研究生國學論壇

當我們在談哲學的時候,我們談的是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嗎?那麼,當我們談中國哲學的時候,我們又在談些什麼?中國有哲學嗎?中國哲學何以可能?

衆所周知,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是個舶來品,那麼如何使中國哲學在理論上成立呢,我們需要一個好的解釋架構,去融合各家學說,能夠使其在各自理論中得以圓通,互不矛盾和衝突,和諧相處哈。

在這一點上,杜保瑞教授已經花了畢生心力,整理出一套較爲完備的四方架構來應對中國哲學史上的種種問題,在8月26日“國學經典與中國哲學”研討會的主題演講中也提到了核心要點。那麼,我們不禁要追問,在談到中國哲學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哪些內容呢?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和國學教育研究中心策劃的首屆研究生“國學經典與中國哲學”研討會於8月25-26日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一共選取全國各大高校28位研究生的論文參與發表,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系主任陳嘉明做第一場的演講,主題爲“知識論與中國哲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人文學院國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杜保瑞做第二場的演講,主題爲“方法論與中國哲學”。

本次研討會有七場分論壇,儒家哲學專題四場,道教哲學專題一場,佛教哲學專題一場,中國哲學方法論專題一場,每場專題各自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論文點評,分別是:山東大學哲學系王新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武雲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劉妮教授、臺灣東海大學哲學系蔡家和教授、浙江大學哲學系何善蒙教授、以及山東大學哲學系陳堅教授。

首先,本次論壇由主持人王國慶簡單介紹了舉辦此次會議的初衷、主題和意義。爲協助中國哲學領域青年碩博士研究生提升學術能力,並展開中國哲學研究的新視角,推動中國哲學的發展而籌備,會議主題是面向中國哲學的前沿問題,重視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深入中國哲學經典文本,準確詮釋並從而構建中國哲學研究的新範式。

杜保瑞教授開幕發言表示:“讓學院裏面做專業研究的人感受到社會知識力量的呼應,也讓我們感受到我們做的研究是有發展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這也是我辦研討會很重要的一個目標。我可以心有餘力做更多國家教育的推廣工作,社會的推廣與學院學術專業領域研究做一個結合,每年辦一次這樣的會議,也是上海交大爲國學推動盡一份心力。”

隨後,陳嘉明教授做了一個小時的主題演講——“知識論與中國哲學”。提到他主要是做的西方知識論方面的工作,何謂知識論?近代英國哲學家洛克說:“研究知識的來源、確定性和範圍。”求真是由知識論與邏輯學承擔的。確定性是休謨的挑戰,對因果關係的挑戰,認爲經驗取決於歸納,可是黑天鵝的情況無法避免。範圍方面涉及到認識有沒有邊界,因爲超出可觀察的範圍等。

本講座針對李約瑟難題與馮友蘭的斷言展開,同時與西方的“知識”概念相對照的概念分析,西方“知識”的三要素:真、信念、確證。相對應的中國哲學意義上的“真”是真誠的意思,參見朱熹《中庸章句》中的“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和程頤的“真近成”,是道德、行爲範疇意義上的,而不是知識論意義上的。

“信”——孟子曰“誠實、守信”。“確證”概念的缺失。思想方式上缺乏一種批判性的的思維。杜保瑞教授迴應陳老師本次演講:是不是我們可以把中哲放在文史哲領域談,而不是放在西方哲學領域談,那如何在理論上回應陳老師這些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第一位學員劉秀霞發表題爲“《周易》中的女性角色智慧探究”的演講,王新春教授認真、細緻地點評道:本篇論文透過五個卦作了一個系統的梳理,這是一個新的視角,給人以啓發,過去研究的相對薄弱,本篇着眼於周易古今的詮釋,藉助於依據卦象來命名卦,來系諸卦爻辭。

周易內涵的女性角色智慧既有周易古今的,又有易傳的,以及歷代易學的詮釋,而不是周易或易傳之後。這次是借鑑了易傳乃至易傳之前相關的卦象的詮釋,卦象是本文依據的支點,周易古今卦象的闡釋是從《左傳》等反映“春秋一說”纔有明確的卦象的闡釋,然後是易傳系統和後世易學系統的闡述。

杜老師總結點評亦做了迴應:王新春老師提到的卦象取得卦名,依然是後人的解讀,在《左傳》中提出來,獲得的卦名思路是什麼,然後纔有了爻辭。本篇文章是從家人角色而形成的卦,從卦名女性的思路來建議寫的。

接下來是廖春陽同學發表的論文,題爲“魅與不魅:朱子祭祀思想中的鬼神觀”。王新春教授點評道:這是以朱子理學家的眼光來理解的一篇文章,是理性主義的,而不是神祕主義的鬼神觀,不是以人格神的角度理解鬼神,而是氣的流轉的解讀來理解的鬼神,從而來落實到祭祀活動中。建議春陽同學在已有的基礎上,再拓寬相關的見解。

杜老師總結點評道: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張載是以概念意義的認識去取消民俗經驗意義上的鬼神認知,而朱熹沒有否定鬼神存在的立場,但他不是迷信,他的氣化論給了魂。文中提到“到底是在祭祀什麼呢?”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是祭祀人格神呢,還是氣化的?實際上,祭祀天地就是祭的天地的功能,祭祀社稷之神就是祭的國家存在的目的和君王的角色扮演的功能,祭祀聖賢就是祭聖賢的思想、理論、人格和精神的傳承。

這就是朱熹面對鬼神合理化的解釋。但不否定從道教的角度去解讀鬼神的存在等,重點是:各家學派的問題意識、方法、領域、世界觀不同,不要用儒家去否定道家,其他同此理,就像川菜不要否定粵菜,粵菜不要否定浙菜等等。

8.25號下午場也是精彩紛呈,武雲教授點評史大豐老師的論文“由出土文獻看儒墨戰國時期的交融”,提出:儒家或墨家哪個佔主導,去引導另一家?如果更銳化一下論題,能發表的成果這樣細化會更好,迴應反交融說也是很有意義的。杜老師迴應道:儒墨能否融通是原初先秦孔孟與墨子的爲要,不是後來的評文。指出了參考的要點。

龍吟同學的論文:墨子、孟子“非攻”思想對比研究。武雲老師點評:有新意,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論題,破折號後面的可能不需要放一起,開篇很好。儒墨可作互補,文中評論提出問題,分析墨家“非攻”三個層面,它們是有內在的一致性,不是獨立存在的。關於“無意故不殺人”講了一個小故事,建議多參考文獻,包括國外的一些文獻,私下討論具體文本。杜老師總結點評道:墨子的“非攻”的定義是在什麼意義下的清楚化之後,孟子肯定不會反對,不是侵略意義上的攻伐,而是賞善懲惡意義上的。

趙珊同學論文題爲:知“命限”而“立命”——《孟子》“命論”的天人超越之道探析,得到了武雲老師的認可:論題不錯,這篇文章邏輯順暢、圓融,行文流暢,但是寫哲學文章,有的時候是因爲沒有介入別人不同的意見 ,並加以分析和迴應導致的。杜老師總結點評道:寫作佈局上,閱讀起來有點辛苦,眉目不是很清晰,一開始沒有好好處理文本。總體來說,老師們對本篇文章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楊永濤同學的論文:《日講書經解義·洪範》對《尚書》經筵治政思想的詮解,杜老師與武雲老師的點評一致,肯定了本篇文章的價值,同時提出了一個相近的建議:本文引文很多,但是討論相對較少,所以在這方面可以再改進一下。

8月26日上午,杜保瑞教授作的主題爲“方法論與中國哲學”的演講,讓同學們都獲益匪淺,北大教授趙延風老師說雖然聽過幾遍,但依然還是覺得需要把杜老師本次演講的內容轉化爲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溫故知新。

杜老師具體而又清晰地闡述了其核心觀點,爲了使中國哲學在方法論、理論上合理,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理論結構可使哲學化地建立?要有知識論的反思,並且深入中國哲學文本的研讀,讓儒、釋、道各家理論被清晰地建構起來,知道各自根本上在問什麼問題。

演講中提出中國哲學真理觀問題:系統性、檢證性、適用性、選擇性。系統性的四方架構包括:宇宙論、本體論、功夫論、境界論。還有檢證性的四大對象以及適用性的六爻架構等等。

同學們的發表都各自精彩,篇幅所限不一一陳述啦,大家可移步視頻回放哦!

閉幕式上,蔡家和教授建議再邀請一些青年學者,多多在這裏學習,謝謝杜老師團隊的辛苦付出!王永浩同學提到:我這次把之前學習的筆記整理成論文,得到杜老師的肯定很開心,希望自己以後好好學習這套方法論,建立文本研讀的基礎,再次感謝老師給予發表和學習交流的機會,感謝老師的點評,最後引用一句話作爲總結:“操之在我,成之在天,本本分分,踏踏實實。”

王靜同學說:很榮幸參加此次會議,與全國各大高校學生進行學術交流,明白了許多不足之處,收穫良多,不僅在學術上,還在老師們對中哲的使命感與擔當意識上,期待後面有機會線下交流。

王素梅同學感嘆道:我是臺灣唯一的同學,希望更多臺灣的同學來參加,杜老師在中哲研究下了很大功夫,有個很好的研究模式,感動於大家的認真準備和點評,代表臺灣向各位老師、同學致意,非常謝謝大家!

范蠡同學說道:感謝給發言的機會,想給本次會議下個標題——“本次會議奏響了儒釋道研究和方法論研究的交響曲”,從以下三方面總結髮言:感謝給發言的機會。自己作爲法律人,是非常需要思想的,其實我寫哲學論文的數量已經遠多於法學論文了,感謝杜老師提供機會、創造成長空間,我關注中哲這扇門是杜老師打開的,而四方架構幫我開啓了一扇窗,哲學使生命多了一重思想可能性。我願意把法學全部學好,與學哲學的朋友形成一種對話,我要做中國法學界領域中最懂中國哲學的人,然後把大家一起的領域擴寬,打開這個局面。感謝大家!

最後,誠摯感謝參與本次論壇的6位點評老師:王新春、武雲、劉妮、何善蒙、陳堅、杜保瑞。感謝2位作主題演講的老師:陳嘉明、杜保瑞。感謝總結點評老師:杜保瑞。

感謝28位參會發表的學生和老師:劉秀霞、焦健洋、鄧宸哲、廖春陽、史大豐、趙珊、龍吟、楊永濤、安睿曉、王文靜、曹志林、周慧、江文思、李亞玲、孫明柱、武萌、王素梅、張成莉、彭燕秋、吳天寒、張允升、徐沐玥、王國慶、王靜、王永浩、范蠡、張雅迪、王雯雯。

感謝5位主持人:王國慶、子靜、張雅迪、王雯雯、徐沐玥。

期待明年夏天,我們相約線上、線下,不見不散啦!

編者語

很多時候,現代生活的困境,古人早已幫你解答了,經典古籍歷經了時代變遷依舊生生不息,都是思想之精華,是永恆的智慧,是現代人不能錯過的解惑寶典,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

閱讀經典,需要有專業的導師指路,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研讀和理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最後方能得自心開悟。

我們正是,一羣熱愛學習的人;一羣追逐夢想的人;一羣攀登思想最高峯的人;一羣致力於把中國哲學智慧運用到當下生活的人。

非常歡迎愛智慧的小夥伴們加入私塾班第七學期,一起深入經典、古爲今用!期待ing~

我是抱朴講堂。如果您覺得不錯,請關注並轉發。如果您對文中的觀點有不同的看法,請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吧。

如果對論壇中的論文感興趣,可以私信與我聯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