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之首《易經》

《易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極珍貴的文獻之一。對我國哲學、文學、史學、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都有着巨大的影響。班固說:“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中國經部書籍包括易、書、詩、禮、春秋、孝經、羣經總義、四書、樂、小學類。易類博大精深列於經書之首諸籍之冠。孔聖人對《易經》極爲推崇,謂之“易與天地準”,“神無方而易無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授易以爲說。”先秦時期哲學界異軍突起的《老子》鉅著,其許多精湛的哲學觀點也無不是出於《周易》。漢代楊雄的《太玄》吸收了《周易》及《老子》之長,是較之其它哲學著作高出一籌的時代性哲學著作。《周易》影響之深遠,由此可見一斑。

《周易》分爲《易經》及《易傳》兩部分。其中《易經》又稱本經,是我國西周末年的一部古代自然科學的典籍,是殷商到周朝間自然科學、社會、歷史、哲學的總結,是一部將自然科學與哲學有機結合的偉大著作。

《易經》是由卦辭及爻辭組成。“經”今稱筮辭,由六十四卦組成,每卦六爻,其中乾坤兩卦各有七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各列卦形、卦名、卦辭。每爻各列爻題、爻辭。爻題皆由兩字組成,一個表示爻的次序,另一個代表爻的性質。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第三爻用“三”字,第四爻用“四”字,第五爻用“五”字,第六爻用“上”字;爻的性質由“九”(陽爻)和“六”(陰爻)組成。卦辭和爻辭共四百五十條,計四千九百多個字。

《易經》成書於殷、周早期,當時爲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正值

值周代發展興盛的階段,由於社會相對穩定,故天文、曆法、農業工業相應蓬勃發展起來。如在天文、曆法方面,商代的甲骨文包有了干支紀日、圭表觀日、漏刻計時、日食閏月等記載。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科學水平也必須相應發展,爲《易經》科學思維的萌芽提供了客觀條件,《易經》的哲學胚基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孕育出來的。由於商朝是奴隸制社會,生產水平及科學水平相對較低,人們的認識能力尚有限,因此當時宗教神學占筮的觀念也不可避免。《易經》雖爲占筮性質的書籍,但其內容卻爲殷商社會生產、科研的紀實,孕育着中國早期文化的胚芽,是中國科學思維、哲理、文化的鼻祖。

《易傳》成書於春秋至戰國中期,是對《易經》的註釋及發揮。《易傳》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繫辭上、繫辭下、說卦、序卦、雜卦共十篇,又稱十翼。傳說爲孔子所作,其實非一人所寫。該時期由於鐵的應用,生產力大大向前推進,工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與封建社會相適應的新思潮蓬勃興起,諸子百家開始活躍,學術爭鳴氣氛濃厚,儒家、老子學派、陰陽五行學說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由於當時生產水平的高度發展,科學思維和哲學觀念也必然隨之發展起來。《易傳》作者們納人了當時的陰陽五行觀念及諸子百家之說,把《易經》進行重新整理。《易傳》借《易經》把當時的科學、哲理思維加以充分的發揚,集先秦以來的哲學大成,躍居中國諸書之首。其內容要點爲:

《文言傳》共兩章,分別闡發《乾》、《坤》兩卦的意義。因兩卦爲《周易》哲學人門的根本,故專爲催樣。

《彖傳》隨上下經分爲兩篇。每卦均有一則,共六十四則,分別解樣六十四卦的卦名、封辭及母一卦要旨。

《象傳》亦隨上下經分爲兩篇。《象傳》含《大象傳》小象傳》兩類,前者每卦一則,共六十四則,分別闡發六十四卦卦形的取象原理及其象徵意義;後者每爻一則,共三百八十四則,分別解釋諸爻象旨。

《繫辭傳》因其篇幅較長,自分爲上下兩篇。主要通說《易》,並論《周易》作者、創作方法、成書年代、占筮原則等向顆,並室插解說十九則爻辭的意義。

《說卦傳》先敘八卦起源、八卦方位等同題,然後集中說明八卦取象特點、並廣引衆多象例,是今天探討《易》象的產生及堆展的重要資料。

《序卦傳》分析六十四卦的編排次序,並揭示諸卦前後相承的意義。

《雜卦傳》》不依《序卦傳》的卦序,另把六十四卦分爲三十一組 玩

兩兩對舉,以精要的語言說明卦義。

《易傳》諸篇原是單行,不與經文相雜。漢代學者將《文言傳》

分別附於《乾》、《坤》兩卦,將《彖傳》、《象傳》分附於六十四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