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規劃,就是有所取捨

最近讀了《我的第一本人生規劃手冊》,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更像一盆冷水澆在頭上,熄滅了內心很多蠢蠢欲動的小火苗。

在我看來,這本書就是在交叉驗證一件事,“一生只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或者說“一個至少十年的跨度用心做一件事。”

這個道理,我們都懂。然而,外界誘惑太多了,在二十多歲的年紀裏總覺得自己可以可勁折騰,不斷給自己做加法,不停地奔波在各種社羣、讀書會、速成班等等,以爲可以憑自己的才能闖一番,這種現象在一些本科畢業就工作的人羣中尤其多。這羣人對本科專業並不喜歡,也不精通,很多人甚至放棄本科的專業轉向一些稍微培訓就可以入職的工作。“迷茫”是這羣人的代名詞。

我看評論裏,有人對作者以金錢作爲衡量標準表示質疑,我反而覺得這是理科生的典型思維,以對生活影響權重較大的可量化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作爲自變量,表現出的結果可以抽象爲某種因變量,這是對分析複雜系統的常用方法。而且,因變量和自變量的關係,作者是通過“美元街”作爲論據的,認爲收入相似的家庭在消費決策上相似。

這會給人不太嚴謹的感覺,但質疑也好,作者提出的“北極星指標”也好,意義都不大,因爲書名已經定位了這本書的讀者,主要就是1萬以下這個標準的人羣,大約是35歲以下而且尚沒有找到心儀工作或對現在專業不滿意的年輕人。

從2020年月平均工資前十名榜首的這組數據來看,北京6909元位列榜首,位列第十的佛山已經降到了3568元。而拉低月平均工資的人絕不可能是占人數的50%,而更有可能是佔到“二八原則”裏的80%,甚至更多。再加上,當“421”“422”的家庭結構成爲主流,未成年的孩子、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對於家庭人均月收入這一項的提升更是雪上加霜。因此,這本書其實是給80%的大多數普通人想要逆襲到“20%的頭部”提供了腳踏實地的方向。

正是這類人羣的龐大,激發了職業規劃的發展。認真讀了本書,可以看出作者對人生規劃的研究深入,既有方向指引,也有可操作性的執行。可以說,給很多迷茫又執着的熱血青年指出一條明確的道路,人生可以逆襲,但是沒有捷徑。

我覺得,成長也是不斷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的過程,成年人的世界很現實,想要平衡很多的角色,終究還是有所取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