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適應這個世界的溫度

你得適應這個世界的溫度

          一

開學季與秋意相伴而至,一年最漫長的假期結束。但漫長只是假期剛開始的感覺,開學了,還是感覺時光匆匆而過,一切都還沒準備好。

孩子的拖延已無縫可鑽,急急忙忙地補作業。對於我來說,需要的是做心理準備——做分別的準備,做季節轉換的準備。

明明時光的流水日日在不停流逝,可總做不到有備而來。常常在一定的時刻,在那些光陰的轉折處,感覺到了突然。

就像此時,在夏秋的臨界點,站在季節的渡口,那種秋涼似乎是突如其來的襲擊。

在人生的三十歲生日裏,生命的盛夏裏,你會感到喫驚:“哇,我竟然三十歲了?”那時候,還感覺自己沉浸在春夢裏,還是撒着嬌的小姑娘吧,卻是而立之年。

不知不覺到四十歲,又會被時光嚇了一跳:“呀,我竟然已到不惑之年了!”就像還置身於夏天的火熱中,卻隱隱感覺到了秋涼的況味。

倏忽間人到五十,內心就像秋日雨後的氣溫,驟然下降。五十而知天命,你會懂得了很多結果會是不爲人力所支配,知道了什麼叫順應天命。

這何嘗不是一種歲月的蒼涼?

          二

秋雨連綿,一下就是多日。在昏暗的屋子裏,聽屋外雨聲淅瀝。秋涼如水悄然滲入心底。

那些日子,睜眼閉眼都是就是需要我的人,圍着老人孩子團團轉的時候,顧不得感受自己,那時候,享受這種安靜的時光是一份奢侈。

可是,在這樣的秋初,在世界似乎靜止的時刻,獨處一隅,體味着自己的內心,卻突然間變得茫然無措。

其實忙碌又何嘗不是一種治癒。

此時,雨聲時緩時急,滴滴落在心上,勾起莫名的惆悵。“雨打芭蕉閒聽雨,道是有愁又無愁”。

靜好的日子,其實無愁可言,但那份情緒的低落,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因素。只是沒來由的情緒低落。也許。這就叫閒愁吧。

在情緒跌入低谷的時候,品味生活,回眸歲月,反思自己,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挫敗感,這樣的時候,總會拷問自己在這一事無成的一生裏,自我存在的意義。這種自我否定帶來的灰心,每每會讓心變得沮喪頹唐。

暗雲低沉,世界虛無,內心空虛。否定自己的時候,讀書無緒,提筆又止,因爲在這平淡的文字裏,已看不到自嗨式寫作的意義。

秋初的雨季,感到了一種從身到心的無力,睏乏、迷茫、焦慮、困惑,此番種種,暗藏心底。葛優躺在那裏,提不起做事的興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說的似乎是心之常態。

但詩人又說:“我言秋日勝春朝”。說明這種心態不是外界因素,是心魔在作怪。

            三

朋友發來一個視頻,是解說《西遊記》的段子。

他說如果你能把《西遊記》讀明白的話,你會發現根本沒有孫悟空的存在,孫悟空只是唐僧的心,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我們的心也是想變就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這就是心的特徵。心這個東西,力量巨大,破壞力也最強。

是的,春愁也好,秋悲也罷,都是心魔在作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氣溫下降,你要適應這個世界的溫度。”這不知是誰說的,品味這句話,就像雨中的私語,給心增加了溫度。

一個假期沒關照陽臺上的花兒了,春末扦插的幾盆長壽花抽出了新綠,蔫蔫地靜眠了整個夏天的肉肉們就要漸入佳境了。可是那盆養了好幾年的法師竟然悄悄地掛了。我本以爲能養活好幾年,就已經悟到養它的訣竅了。秋天,應該屬於它煥發生機的時節,它卻沒來由地黑腐。這就是意外吧。

秋天並不會萬物蕭條,任何季節都會有榮有枯,世界是無常的。

人的心,也總會有低落與高漲,很多時候這也不是人說控就能自控的。

靜下心來,讀餘秀華的散文《秋天,大地從容》。

她的詩帶着對人間野蠻的愛與困惑,用過分濃烈的情感,倔強地衝擊着人心。但是讀她的散文卻感到了生命的沉靜與文字裏的厚重。

“一年裏,秋天是最具備植物性的。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多半是動物性,只有老了,才從靈魂裏生長出植物的根鬚。有了植物性,大地從容,生命也從容了:一個枝條垂到了地面,不過是彎曲起來重新向上。一個人跌倒了,不過爬起來,繼續走路。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無論好壞,善待便是。所謂的善待就是你跌倒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看看四周有沒有拉你的人,已經用這個觀察的時間爬了起來。”

餘秀華在她搖搖擺擺的人生裏,也會“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的自卑與難過,但她能夠用詩意在艱難與疼痛中,讓冷色調的生活綻放出獨特生命的亮度。

          四

今日,天空終於露出了笑臉,久雨後的陽光過於熾熱。或許是因爲在陰雨暗雲裏走了許久,就感覺這世界也太亮了。心也亮了起來。

在小區裏騎行着,擡頭看看天空,九月的清風徐來,一掃多日陰霾。麗日、藍天、白雲,明淨高遠、空靈透徹。這該是秋天最好的樣子。

不經意間看到了一棵瓜秧,細長的藤蔓纏繞在一根繩子上,而那根繩子從平地直拉倒了五樓。這棵柔弱的植物就從茂盛的草叢裏,緊緊盤住這根繩子,倔強地一路生長,直衝到了五樓。

我們小區的草坪土地是板結的土質,和菜園肥沃的土地無法相比,並不適合瓜菜的生長。作爲一棵瓜,也許它盡一生之力也沒辦法結出果實,但是此時,它展現給我的正是來自於植物生命的那份從容。

這一個夏秋,經歷了多少風雨,經過了多少努力,只有它自己知道吧。不妄自菲薄,不自怨自艾,盡最大的力量活出最好的狀態。這是每一個卑微的生命努力存在的樣子。

如此,每一個卑微的生命都值得讚美,“活着本身就是對生命的讚美”。

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只不過都是心的感受,人的痛苦其實是源於心的不知足。一顆樂觀豁達的心,便是從靈魂里長出植物的根鬚,讓生命從容。

煩惱其實是心魔,不過是內心的作繭自縛。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咒,讓他一路痛苦,等他修煉成佛,緊箍咒自然消失:“今已成佛,自然如矣。”

卻原來,讓人痛苦的都是些虛無的東西。

喜歡林清玄這句話:“我只願心懷清歡,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人的植物性,無非就是修成這樣的一顆心,來適應世界的溫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