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做到只觀察,不評判,到底有多難?

來對比一下不同的表達,會產生什麼不同的結果:

1、“你每次一到家,就抱着手機玩遊戲,從來不主動跟我聊聊,今天在學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VS

“寶貝,我發現,這個星期5天時間裏,你有3天,回到家沒有做作業,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嗎?”

2、“你下班回家,從來不幫我做家務,偶爾做一次飯,還把廚房搞得跟進賊了一樣,還得讓我收拾爛攤子”

VS

親愛的,我回想了一下,你這個月有一半的時間,下班都比較早,回來做過兩次飯,你做完飯以後,廚房一片狼藉,都是我在幫你收拾,你覺得這麼做合適嗎?

上面兩種情況中,不同的表述方式,你更喜歡哪一種呢?但在實際面對的時候,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中,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到的,要區分觀察和評論。



不區分觀察和評論,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

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尤其是作爲唯一可以自由表達情緒的人類,對所見所聞做出評判,是我們出於本能的下意識反應,也是我們特有的權利。

但如果我們的表達言過其實,就在無形中製造“語言暴力”,別人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而不願作出友善的迴應,衝突也就在所難免。

因此,在與人打交道時,一定要小心使用“絕對化”的語言,諸如,每次,總是,經常,從來等。

甚至過度強化一些“正面標籤”,也會妨礙我們客觀瞭解一個人,比如對明星名人們的過度追捧,使得今年夏天,出現了大量“人設崩塌”的喫瓜現象,讓一些追星族和鐵粉們不知所措,一度有些懷疑人生。

反覆讀這本書,能夠時刻提醒我們,觀察和評論一定要區分清楚。


我是心安,高效閱讀,複利成長踐行者,鏡姐夢想領讀會合夥人之一。

致力於知識創富,用輕創業的方式讀書,邊學邊教,邊教邊用,真正做到高效閱讀,把知識轉化爲財富,實現精神物質雙豐收。

歡迎與我們一起共讀好書,積累知識複利,真正做到把讀過的書變成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