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到故園,菲國暑依然

很長一段時間,我是不太注意節氣的。曾經在老家時,農人們似乎對清明和芒種比較重視。另外,我還經常聽父親說什麼時候立春、立夏、夏至,什麼時候立秋、立冬、冬至等等。別的節氣就注意的比較少了。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記得地理課本上有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自那時,我就能熟背《二十四節氣歌》,但卻沒有深入的瞭解。

二十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了,它不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與農作物的生長有關,更與周易、玄學有關。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昨日是二十四節氣裏的白露,大家都知道《詩經》裏面著名的那句“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過後,暑熱結束,天氣漸漸轉涼,早晚都要加衣服了。樹葉漸漸變黃, 一羣羣大雁往南飛。正所謂“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羣鳥養羞。”

似乎古人和文人也都比較重視節氣。

像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就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千古名句。想到這,再聯繫自己的處境,真的是感觸頗深啊!

如今,那些文人墨客似乎都熱衷於寫一些關於節氣的文章。據我觀察,朋友“文藝魚”、曼姐等人,幾乎每一個節氣都要寫一些相對應的文字,感覺十分文雅。

故園白露至,菲國暑依然。

誰言他國好,月是商山圓。

小時候,以爲故鄉就是整個世界,很難走出去。

長大後,才發現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就是故鄉,想回去卻成了奢望。

大前天晚上,夜深人靜,妻女已酣眠,我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想想這將近兩年的異域生活,真的有種被流放的感覺。思來想去,就寫下了那篇充滿消極、憤懣思想的《日他媽的疫情》。Alex王兄弟給我留言道“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佩服王兄弟的博學多識,我查了一下才知道,這句話出自唐代高蟾的《金陵晚望》。高蟾是一位命運乖蹇的失意才子,出生寒門,屢試不第。他的詩僅存36首,抒情多,記事少,但都流露出個人的悽楚和時代的悲哀。我看了以後,就很有共鳴,覺得這首詩非常符合我的心境。

然而,再反觀歷史上那些著名的詩人,他們遭遇被貶以後,卻都能超然處世,達觀面對逆境,遂寫下了諸多千古名篇,並做出了一番事業。

最有名的莫過於蘇軾了,他一生命運多舛,接連被貶三次,而且越來越遠。被貶黃州後,蘇軾寫下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被貶惠州後,他寫下《惠州一絕》《蝶戀花》等。被貶儋州後,他寫下《別海南黎民表》等。

柳宗元被貶永州以後,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被貶柳州以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江雪》。

再過九個節氣,這一年又結束了!如今,白露已過,故國天氣漸涼,誰來爲父添衣裳?誰來爲父斟茶湯?在這常年高溫的菲律賓,時間就好像凝滯了一樣,嗅不到春日的百花,感受不到夏日的涼風,賞不到秋日的圓月,觀不到冬日的皚皚白雪!

但是外界的環境再艱難,日子還是要過的。面對逆境,是要學蘇軾、柳宗元的豁達,還是學高蟾的自艾自憐呢?凡是追求上進的人估計都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如果我再這樣意志消沉下去,盡寫一些充滿悲觀思想的文章,會不會也有人就像唐代詩人薛能那樣對人說:"倘見此公,欲贈其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