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和文学》|饮食,是一件最简单也是最讲究的事

说到吃,就想起蔡澜曾说,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可不是么,人生,如果没有有所喜爱与享受,那还活个什么劲儿呀。但人生,若只知吃喝,那又该是多么无趣呢。

我一直挺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作品的,究其原因,也许是那些文字真的很接地气吧。汪先生的文字平实质朴,自然不繁杂,没有刻意,也不追求词藻华丽,他的每一句话就像是某个熟悉的长辈在跟你话家常一样,那样漫不经心,随心所欲,却又字字珠玑,手到擒来。

从某些方面来讲,他的作品语言里是充满了古拙典雅的气息的,行文简洁不刻意修饰,这种朴素平实,也许正是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人所特有的淳朴和善、自然不造作的民风气质。

《吃食和文学》这本散文集主要讲的自然是关于吃的东西了,但又不仅仅只是食物,作为一个爱吃也爱做的人来说,怎么可以错过这么一本好书呢。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

汪先生的一生经历过不少运动,也遭受过不少生活的揉搓,对于任何事情自然也都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感受与见解,对于食物自然也是这样。他所到一个地方,所吃到的每一种食物,他都有着很不一样的、深刻的感受,时隔几十年,想来依然如昨日般记忆犹新。

这里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里,他看似在简洁平淡地给读者分享自己所认知到的每一种食物,实际上他又在借食物之力向读者传递如何去创作文学作品,更是毫无遮掩地表露了当时自己的处境与际遇。从这些关于饮食生活的点点滴滴上看,汪先生是一个非常坦诚感性的人,他不扬长也不避短,说起自己被捉弄,言语里依然是饱含着怀念的感情。

汪先生足迹遍布东南西北,书中提到的某种食物很有可能就是你家乡的味道,基于这一点,就让人感觉很亲切。所以,在《吃食和文学》里,有某些食物是能勾起我们对于童年的回忆的,比如炒米,现在几乎都不会有了。但我记得在我童年时,每每家里来客人,总要泡一碗甜甜的炒米茶,妈妈还会在里面放进三四粒蜜枣。另外,大年初一,那时候汤圆很少做,就用甜甜的炒米茶代替,寓意新年伊始,甜甜蜜蜜。

再比如霉苋菜杆,这跟臭豆腐相似,既臭又香,小时候没有很多菜吃,这个菜是夏季佐粥的良配妙品。记得腌制这个菜我爷爷是很在行的,别人腌制到可以吃时,会有硬芯,不会霉软,口感就会差很多,但我爷爷做的,就是“外酥里嫩”,臭香可口。制法还是有讲究的,我依稀记得,里面得加白矾。现在虽然街上偶有,但也不多见了,而且一盒一盒买的也远没有自己家里腌制的香味了,总之口味是不地道了。

《吃食和文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东西,也是汪先生对吃食的喜爱和讲究的态度,也是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理念与修养的体现,更是他对自己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一切的一种回顾与怀念。

一本关于吃的书,里面却有叙述,有传递,有思考,有遗憾,有怀念,真真是一顿思想和感情丰富的营养大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