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溺於文字

文字,自遠古而來,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泥板,在佈滿鏽跡的青銅器,在粗獷遼闊的天然石壁,在線裝的脆弱孤本里,在人們口口相傳的話語中,相比火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文字則推開了精神文明的廣闊天地。

作爲一種特殊工具,文字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上至王孫貴胄,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用文字溝通事項、交流思想。可以說以文字爲載體的語言體系,構建了人類的思想體系。

從現實來看,不少人爲文字所累,溺於文字之中,文必言三,湊字押韻,可以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誠然,嚴謹是好事,但爲形式犧牲內容,委屈思想,就失去了文字本身的意義。字數與篇數從來都不是評定一個人文字水平、思想深度的標準,張若虛在《全唐詩》僅有2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便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禪宗慧能作偈句時並不會書寫文字,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已流傳至今。

聖人王陽明在建立不世之功前,也曾走過不少青年人的彎路,被總結爲“五溺”: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這五溺其中就有溺於辭章,可見只有擺脫了這些所溺之外物,才能找尋本心,歸於內心深處的寧靜。

不溺於文字,纔有獨立的思想,不會被文字的規則所綁架。禪宗講“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當有此中之義。真正的智慧很難付諸文字,真正的思想需要深入體會。浮華的世界難得清靜的文字,但願我們的精神世界裏能開出清素雅緻的花來。常從歷史深處來感悟世事變遷,從當世廣大羣衆的“無字之書”積累智慧沉澱思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