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知行合一王陽明》

這幾天再次拿起《知行合一王陽明》,之前也陸續看過一些,但總覺得似懂非懂,看看停停,而每次讀的時候,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收穫,今天就讀到的內容,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淺顯理解。

談到王陽明心學,不得不提到朱熹的理學,王陽明能有那不同凡響的龍場悟道,全因爲他對朱熹式格物致知的懷疑,也是一種全新的解析,得出“心即理”的心學法則。朱熹的理學與王陽明的心學是有本質區別的。朱熹式格物致知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從而得到天理和道理,來彌補心的不足。這種說法表面上看去沒錯,告訴我們要向外界學習,才能充實自己。但是有一個問題,每次學習了嘗試後,非要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必須要得出一個人生道理,這就有些不合常理。而王陽明的心學是從心出發,通過在做每一件事時“正念頭”,從良知出發,決定該怎麼做,做好就行。

在“格物致知”上,理學家爲了完善自己,會不停的毫無目地的去外面尋求知識,就像一個人,只要是有胃口就可以不停的喫進去。而心學家首先是在心裏,認爲這個知識有必要去追尋,然後纔去追尋。前者是先探究後用心,而後者是先用心後探究。

王陽明的心學告訴我們,要好好關注自己的良知,當我們做事時,良知就會自然而然的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而良知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只需要在心上用功就好了。

王陽明的心學在對待萬事萬物時,都可以去遵循,當我們猶豫時,我們彷徨時,我們焦慮時,我們在對待親人朋友子女時,我們在面臨人生拷問、重大抉擇時,無不可以叩問自己的良知,應該如何去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