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寄月圆话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宋代诗词泰斗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七年之后,面对皓月当空,饮酒思亲,心潮起伏,酒助诗兴,挥笔写下的一首名篇,即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也是思亲的日子。节源可推崇到上古时代,汉代普及,盛唐基本定形,宋朝约定俗成,成为我华夏民族传统节日。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开始祭月、拜月。说明中秋月圆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源渊极深。诸侯达官贵族及文人学士仿效,逐步影响并盛行到民间。

“庄稼成熟曰秋”。秋天是历朝历代收获农作物和各种果品成熟收获的季节,丰收的喜悦及心情,劳动人民自然会淋漓尽致地加以表达,欢乐为大。于是,祈福聚宗,煮酒当歌,规模越来大,形式越来越多样。后来发展到大至天坛社稷,小及居家斗酒,官领民就,渐渐演绎成我国及汉语文化圈非过不可的传统节日,成为跨世纪靓丽的风景线。

也有民间故事传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导致了中秋佳节问世。可信程度虽不高,千百年来却为神州大地增添了轶事趣谈,并广为流传至今。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至于月饼来历,更纷呈多彩,莫衷一是。我倾向于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的那种:中秋月饼起源与古人战事有关。据史考证,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隋未唐将裴寂为军饷着急,仰望圆月,突发奇思,用面食发明月饼,作为军饷酬于部属,解决刚吸收几股反隋义军报酬,竟衍生还解决了军粮吃紧问题,创造了行军打仗不起锅灶,又添食一种美味干粮的新招。

不过,人民厌恶战争,月饼在民间普食更快更广。中秋吃月饼,意为团圆,不正是对这种发明于战事的食品一种巨大的讽刺吗?中秋月圆之时,在战场上的将士手捧月饼,成了思亲的尤物。

明月近咫尺,中秋团圆至。又阅这些中秋的背景,为此,我特意依晏殊《破阵子》体新填一首词:


              【破阵子•中秋】

                                  勇夫归愚

祭祀秋风落叶,祈文玉兔悬天。

裴寂仰星怀月饼,从此征途少饮烟。檀香多少年。

遥问汗蒸劳悟,今收稻献丰缘。

祥泰化戈和鼎贵,玉帛丹心铸锦圆。千秋情海连。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寓意首重在于团圆。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独特粘合剂、促进剂。“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践行体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或期盼团圆梦圆浓烈厚重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身在天涯海角,独处他乡的人们,或因故暂离家人的人们,白天奔波忙碌,也许对离愁体味尚淡,然而到了这个特定日子的夜晚,即使有缘应酬,只要不醉,家人安在,宅居独处月明之夜,如果看不见月色如霜的秋夜,古时也会从“中秋节”这几个字形象感应,今朝或会在手机、银屏上与团圆节目遥相呼应,联想到与家人一起那种亲情,那种愉悦,那种欢聚一起的喜庆,有时还会泪流思念。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也属一套礼仪,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膜拜。人与自然结合,演变过渡到具体、细化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对家庭的重视,人性的升华及追求,感恩的味道极浓。

月之圆寻求亲团圆,寄托思念,思念亲人,祈盼丰收,感恩月圆,感恩亲情,感恩丰收,感恩大自然……

中秋月圆历来是中华民族文人骚客写文嚼字、赋诗吟词的主题之一。千百年来,好中选优,优中择精,祖国文史宝库留下了无数超脱凡响的壮丽篇章。

诗词亦不例外。

我是军人出身,退休后不忘初心,始终惦记着守卫在祖国,特别是边陲海疆的新老战友们。“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牢记神圣使命,继往开来,却忠诚不渝,始终坚守在祖国最需的地方,维护着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安宁。一家不圆万家圆。

值此中秋佳节来临,我与词友以晏殊体《破阵子》同体赋词,特再填一首词,敬献给所有服役的战友:


            《破阵子•中秋月圆》

                                        勇夫归愚

夜梦白云飘户,昼穷蓝幕流烟。待旦雪疆千日苦,总有甘甜润史篇。故乡立眼前。

白露红黄靓叶,仲秋稻粟丰天。亲破寒冬飞快递,团聚银屏网直连。国祥明月圆。


祝战友们与全国人民一道,中秋快乐,万事顺意!


文字家园诗词投稿专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