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的可貴/隨想

許知遠在節目中經常說自己“缺乏耐心且容易厭倦”,起初我覺得他是在陳述一個事實的同時略帶一點自我否定,但後來我感覺他是特意在展示自己的“高貴的厭倦”。

因爲他曾寫過:我曾經堅信厭倦充滿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一種貴族式的情緒。因爲,只有你有能力睥睨一切時,你才具有厭倦的能力。

但這與傳統的某些品質相悖,比如毅力、持之以恆等。

我們從小學習“水滴石穿”的故事,對立志、學習、鍛鍊、目標要抱有志在必得的決心和西西弗一樣苦行的毅力,堅韌、堅強、堅定。

於是,對於那些“三分鐘熱度”、“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日常,我們總是會有愧疚的、自我否定的心理。

初中時曾一度熱衷於練習龐中華的硬筆書法,但有一天考慮到“字如其人”的說法,忽然擔心字體固定了人的性格豈不是也固定了?我還不確定要一輩子寫一種字體,做一樣的人,所以便不再練習。

十年前,從中學一直堅持了20來年的身體鍛鍊,到北京後以霧霾天氣爲由放棄了,因爲擔心“鍛鍊比不鍛鍊死得更快”。後來北京的空氣變好了,也沒再恢復鍛鍊。

一股熱情堅持要寫完的小說,想完了整體的故事架構,持續每天幾千字的進度,但一被事情打擾,中斷後就靈感缺缺,寫不下去。

書架上一排排買回來的書,收到後就失去了購買時所提起的閱讀激情,再拿起書時,閱讀的心情從“想讀”變成了“要讀完”。

善變與厭倦,成了性格的一部分,主觀能動性覺得無可奈何。

有一天,在看到那些打遊戲、刷抖音的成癮者面前,我忽然又覺得幸運起來:

我也曾玩過一些遊戲,而且通宵達旦,但打到一定階段,就開始厭倦,提不起興趣。面對刷劇、刷視頻,更是提不起興趣。於是從小到大,那些不太被社會認同的嗜好,就這樣不曾進入或影響我的生活,比如抽菸、喝酒、打牌、打遊戲、刷抖音等等。

進而想到,我們從小時候的信息不足,到如今的信息擁堵,容易厭倦反而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讓我們可以不被信息裹挾,能夠踏實趕路。

這是個在文化上越來越多元的世界,這個是在時間上變化越來越快的世界。我們甚至不需要厭倦時代,時代已經開始厭倦我們。

厭倦是心的窗簾,讓你在窗口可以隨時切斷外部的誘惑,好好休息以待更好的風景。永恆已經失去了意義,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固定下來,每個人都有太多的可成爲的可能。

即便人至中年,失去了追求更高峯的生活品質的願望,越來越容易對生活表現得滿足,精神也正在變得平庸,只有平庸地人才容易滿足現狀……或許這種內心的爭執,意味依然厭倦着,也意味着依然在成長。

細想下來,厭倦源於對意義追尋的執着。一件事堅持下來得不到意義,厭倦油然而生(有心理醫生用此種方式幫人戒菸等,很有效)。所以,那些真正讓你厭倦不再觸碰的,都是塵世的喧囂和雜音,都不曾付與過真心。真正付與過真心的,總會在某個午後、某個街頭、某首歌曲處再次相逢,比如未讀完的書、未寫完的故事或者某個愛過的姑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